第54章 論中原(第1/2頁)
章節報錯
南陽隆中
一片山野草廬,百姓在這裡安居樂業,農耕種作。
其中一間草廬的主人是黃承彥,今日他宴請貴客,來者是荊州名士司馬徽。
龐德公、龐統、諸葛亮、諸葛瑾四人也在,還有一人是新投司馬徽門下的記名弟子——徐庶。
眾人推杯換盞,濁酒喝出了不凡的氣度,盡顯風骨。
“論評天下大事,不知大家都是如何看待最近發生的事情。聽聞幷州刺史王定大人帶兵南下鎮守雒陽,對此幾位有何看法?”司馬徽淺笑,詢問龐統、諸葛亮、徐庶和諸葛瑾。
王定之兵力,足以影響天下大局,司馬徽詢問諸葛亮四人自然有他的目的。
龐統不以為意,笑道:“王定刺史固然兵多將廣,但卻沒有足夠的膽魄。當今天下大亂,唯有梟雄、英雄才能力挽狂瀾,救天下蒼生。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最好的辦法,但是聽聞王定在雒陽屯兵而不敢迎陛下東歸,此等膽魄讓人唏噓。”
諸葛瑾微微皺眉,並不認同龐統的想法。
“嗯,言之有理。”司馬徽輕輕點頭,並沒有反駁龐統,也沒有說出他的思緒紕漏之處。
龐統、諸葛亮都算是自己的弟子,司馬徽不想影響他們的個性,平時的教導也只是點撥。他們的年紀還小,有自己的思想才是好事。
“孔明,說一說你的看法,平時就屬你的話少。”黃承彥露出笑容,看到諸葛亮對此一副不在乎的表情,主動詢問。
諸葛亮若有所思,依舊只是露出笑容而已,並沒有回答。
“天下大事,晚輩還沒有能力評頭論足。晚輩才疏學淺,不如士元聰慧,亦不如兄長之眼光精準,我還是多聽高見吧。”諸葛亮站起身,謙虛一番後,再次坐下。
不發表任何評論,心中卻早就有了自己的看法,黃承彥瞭解諸葛亮的這個性格。沉穩、內斂,這的確是諸葛亮的有點,卻也是他的缺點。
“孔明,有時候,你也需要懂得多表達自己。”黃承彥言盡於此,點到為止。
雖然只是提點諸葛亮而已,但黃承彥心中卻在想道:“孔明性格內斂沉穩,是從政的好苗子,但他還太年輕,需要經歷人世沉浮。但他偏偏在軍略方面也涉獵頗多,算是即將成長的全才了。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他終究無法成為各方面都數一數二的人,他的歸宿還真是更讓人擔憂。”
諸葛瑾看到司馬徽先生在注視自己,彷彿在等待自己的回答,卻只能露出尷尬的笑容。
“這個……我對此就不評論了。最近晚輩一直在關注江東的事情,對中原有所疏忽了。”
黃承彥和司馬徽微微驚訝,沒想到諸葛瑾已經開始關注江東,也就是說他開始決策自己以後入仕的方向了。
江東,那裡是武門孫氏的領地,雖然前段時間孫堅被害,但孫氏依舊是江東最大的軍閥。孫氏據守長江,的確是不錯的優勢。
“那麼元直,該你說一說自己的看法了。”司馬徽最後看向徐庶,對他報以極大的期望。
徐庶是自己剛入門的弟子,而且只能算是記名弟子,卻在司馬徽心中佔據很大的地位。
徐庶深思熟慮,片刻之後將杯中酒水吞如腹中,道:“身為漢臣,就應當光復漢室,讓黎民百姓過上好日子。王定刺史鎮守雒陽,這是做了身為臣子該做的事情。能忍得住眼前的小利,讓人欽佩。”
“哦?這麼說來,元直學有所成之後,是準備去輔佐幷州刺史大人了?”黃承彥好奇詢問,想知道徐庶的真實想法。
徐庶低下頭,思考片刻後,說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晚輩只希望學有所成,入朝廷為陛下、為百姓效力,盡己所能罷了。”
黃承彥和司馬徽相視一笑,他們都是成年人,對中原大局看得更加透徹。
徐庶說是要入仕朝廷,但言外之意基本上是想要輔佐王定了。王定身為漢臣,的確是秉承了身為臣子的本分。黃承彥和司馬徽都能看得出來王定有野心,但也能看出來他的剋制力。
出兵陳留擋住曹操,這就是王定野心的提現。讓出陳留,佔據豫州,這是他在剋制自己,讓自己記住身為漢臣的本分。
“很好,你們都是不錯的孩子,想必現在你們對天下大局都有了自己的看法。身為你們的老師、長輩,我不便多問。多多溫習,過段時間我要來考驗你們了。”司馬徽滿意地笑了,這一次的詢問很完美,每個人都想法都在已經被他知道。
即便是沒有多言的諸葛亮,司馬徽也已經明白了他的選擇。諸葛亮是那種想要施展所學之人,就必然不會願意和別人做出同樣的選擇。曹操身邊有郭嘉、荀彧,王定身邊有陳宮,徐庶還很看重,諸葛瑾選擇了江東孫氏,劉表年邁不足以扶持,普天之下也就只有徐州牧劉備最缺少謀士了。
諸葛亮的選擇,就是徐州牧劉備!
黃承彥和司馬徽都能夠猜到這一點,他們在離開草廬後,相互對笑,勝過了千言萬語的交流。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