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胤徵(第1/2頁)
章節報錯
斟灌邑前。
笙旗似海,黑壓壓的一片,大量的方國軍隊聚集於此。
每個方國都以圖騰為旗號,除了斟灌國的軍隊外,還有費國、任國、緡國、顧國、豕韋國、封父國、虞國、昆吾國,一共八個方國,這八個方國是斟灌附近一帶,距離最近的方國。
這裡足足聚集了三萬多人,有戰車二十乘,超過一半人都披了皮甲,實力相當雄厚,兵強馬壯,都是各個方國的精銳。
不過,他們的紀律性就有點差,很多人只是簡單的分批站在一起。
有的人站了一會覺得累了就坐在地上,被戍旅長一喝,又連忙站起來,有的人乾脆拄著長矛閉眼休息,總之個個都十分的散漫...
夏王朝方國計程車大部分卒,都是從庶民階層征討過來的,只有少數專門保衛王族的“軍戶”才接受比較正規的訓練,一般時候,這些當兵的庶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固定的,並且每年都會操練幾次,初此外,很多方國還會使用奴隸兵。
這個時代的方國,大多隻有數萬人口至十數萬人不等,上二十萬人的方國已經算大國。
但像仲康和太康這樣的王子的封地,往往都是由好幾個方國城邑組成,人口可達數十萬人。
這是夏王朝管治方國的手段之一,因為古代人管治的能力差,往往會有很多箇中心,就是很由多個副都形成的區域中心,比如商朝就有多個都城。
虞國、昆吾國是附屬於斟灌邑的方國之一。
所以,仲康便就近的讓他們出兵。
仲康征伐羲和的事情也傳回到陳華耳邊,陳華沒說啥,羲和是仲康的勢力,陳華不方便過問。
至於虞國、昆吾國派兵支援仲康,陳華更加沒能力管,總不能威脅他們,不讓他們出兵吧,這又不是損害洛國的利益。
陳華對仲康征討羲和抱著無所謂的態度。
斟灌邑。
高大的祭臺上,飄著一面巨大夏王朝圖騰。
在祭臺下方擺滿了六畜五穀。
禮器、玉器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
仲康在一旁看著。
當一百個奴隸人牲被砍殺祭旗後,胤候就走上臺,對著臺下眾兵士開始師誓。
這是仲康王權的第一次出征,仲康和胤候都十分重視。
胤候花了五日的時間編寫了一封師誓的竹書,也就是後世尚書記載的《胤徵》。
胤候緩緩開啟竹書,鄭重宣讀起來。
“嗟予有眾,聖有謨訓,明徵定保,先王克謹天戒,臣人克有常憲,百官修輔,厥後惟明明,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於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其或不恭,邦有常刑。”
“惟時羲和顛覆厥德,沈亂於酒,畔官離次,俶擾天紀,遐棄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羲和屍厥官罔聞知,昏迷於天象,以幹先王之誅,《政典》曰:‘先時者殺無赦,不及時者殺無赦。’”
“今予以爾有眾,奉將天罰。爾眾士同力王室,尚弼予欽承天子威命。火炎昆岡,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於猛火。殲厥渠魁,脅從罔治,舊染汙俗,鹹與維新。嗚呼!威克厥愛,允濟;愛克厥威,允罔功。其爾眾士懋戒哉!”ps:翻譯在作者的話那裡,也就不在正文水字數了。)
說完。
臺下的方國人一個個連激動吶喊。
之後,仲康再次上臺,正式任命胤候為六軍之師,拜大司馬,讓所有方國軍隊聽命於胤候。
而仲康的兒子姒相則拜為左司馬,做胤候的副手,仲康有意讓年輕的姒相在眾方國面前建立威信。
誓師大會結束後,胤候便帶著大軍向東進發,羲和兩族被封在斟灌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