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嫁娶「中」(第1/2頁)
章節報錯
正月十七日清晨, 坐落在皇宮西側的寶善塔,傳來了冗長的鐘鳴,塔頂上塵封多年的天命鐘終於再次被人敲響。
寶善塔是大周開朝之時, 周高帝命人建造。這天命鐘代表著人的命數, 只有在宮裡的太後、皇後、太子或者皇帝逝世時方可敲響。
這鐘由金銅所制,高達兩丈, 一經敲響,沉重而冗長的鐘聲瞬間便會傳遍整個皇宮, 就連皇宮附近的大街小巷也能感受到這震耳的鐘聲。
為了區別殯天之人的身份, 便制定了太子三聲, 皇後五聲,太後七聲,皇帝十聲的規則。
當鐘聲第一次敲響, 皇宮裡的妃嬪、侍衛還有那些個太監宮女皆擺出了一副震驚之色。
要知道,周明帝的母後在他登基之前就已亡故,而皇後也早在十八年前薨逝。如今後位懸空,太子未立, 天命鐘一旦響起,直接代表著周明帝的駕崩。
就在眾人認為自己耳朵出問題的時候,第二次鐘聲緊接而來, 驚得皇宮內所有人開始抹起了眼淚,懷揣著不同的心事開始哭喊:“皇上!”
當第八次鐘聲敲響之際,生活在皇宮附近的老百姓將此等大事傳遍了大街小巷,百姓們皆大驚失色, 當今聖上竟然元宵之後驟然長逝,引得感念皇恩的民眾紛紛淚目,跪到在地,發出了此起彼伏的哀嚎之音。
由於周明帝生前沒有冊立太子,又沒有任何遺詔。於是,在大臣們商議之後,力薦皇四子子辰王李琛為下一任大周皇帝。
而李琛當場拒絕,回府緊閉大門三日,終於在丞相的勸解之下,答應了眾臣的請求,於次日登基為帝,稱為周襄帝。
在登基當日,當著群臣的面連發三道聖旨。
第一道聖旨:尊先帝為高宗孝明皇帝,葬於刺陵,後宮中未曾生育皇子公主的妃嬪一併殉葬。定次年為乾安元年,大赦天下。
第二道聖旨:立子辰王王妃鬱氏為皇後,賜居秀陽宮。封定遠大將軍之女為綾妃,賜居棲梧宮。
第二道聖旨一下,不少大臣提出了異議。國喪期間,李琛進行婚嫁之禮本就不妥,鬱傾顏乃丞相之女,李琛正室,居然要住在前麗貴妃的宮殿,反而將僅有妃位的慕容綾賜居在前皇後所住的棲梧宮,實乃本末倒置。
對於眾臣的非議,李琛早就有所準備,下了第三道聖旨:先皇崩卒,北方烏善人虎視眈眈,邊境恐生變故,封慕容安為護國大將軍,領十萬兵馬鎮守北方邊境。
那些抗議之聲忽然小了不少,慕容安戎馬半生,為大周立下汗馬功勞,即便現在年近半百,可論帶兵打仗,朝中沒有一人能與之媲美。再者,慕容安本為兵馬大元帥,手握百萬重兵,李琛把他調至邊境,看似升官實則貶職,不僅解決了邊境困擾,又藉此奪了他兵權,此乃一箭雙雕。
盡管如此,李琛的做法還是引得丞相一派的官員頗為不滿。
身穿明黃錦緞龍袍的李琛眼眸冷沉盯著那些大臣,道:“先皇曾冊立慕容綾為太子妃,她本應成為這後宮之主,只是朕早已有了皇後,為了大周今後的安定,朕權衡之下才想出此等法子,難道眾位愛卿還有比這更好的計策?”
此話一出,眾臣又開始議論起來,有向周邊詢問的,有看丞相眼色的,也有沉默不語的。
李琛這番言論的確是不好反駁,畢竟慕容綾是先皇欽定的太子妃,這是天下人皆知的事實,更何況慕容綾還是慕容安的獨女,在這種關頭,誰敢惹眾百姓非議?
不過,這群大臣裡還是有個別不怕死的古板之人。
“可是陛下,國喪期間實在不宜舉行婚嫁之禮啊……”
忽然,一位鬍子花白的大臣將笏板拿起,站了出來勸道:“若陛下執意如此,豈不是寒了天下人的心。”
“愛卿此話有理,只是萬事都有變通,朕大可先將慕容綾接近宮裡,待國喪之後再舉行婚禮。”
對於李琛的說法,那位諫言的大臣當即啞口無言,他轉頭看了看丞相的面色,見他沉默不語,眸中意味不明,一時沒有對策,只好灰溜溜地退了下去。
“還有人有異議的嗎?”李琛一臉沉色注視著臺下的眾臣。
這些臣子們在朝為官多年,怎會不知察言觀色?
這個看似溫潤儒雅的李琛,現在在眾人眼中卻是另外一副模樣,他的淩厲狠絕在登基這日表現地是淋漓盡致。
儒雅的外表下,散發著一絲戾氣,好似在無聲地警告眾臣,若有人再敢反對,下場定會慘烈不堪。
在李琛的龍威之下,眾臣不約而同的跪在了大殿上,齊聲道:“微臣謹遵陛下聖旨!”
= =
先皇駕崩的次日,慕容安同雲隱一道回到了定遠大將軍府。
“老爺,二小姐。”雲隱剛一下車,就看到一身綠裳的寸芯跑了過來。
“寸芯,是不是姐姐醒了?”
寸芯點點頭,道:“小姐醒來就一直不吃不喝,可把我急壞了!”
慕容安一聽,立馬拉著雲隱走回了府裡,連衣服都沒換,直接快步走到了慕容綾的住處。
剛一入楓院,花藤上那些粉嫩嬌柔的櫻花一簇簇點綴在花藤之上,將這條走廊變成了粉色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