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的手術大部分都是需要在全身麻醉,也就是全麻的情況下進行的。

全身麻醉的狀態下,患者的全身肌肉都是極度鬆弛的。

這些肌肉中,也包括患者控制呼吸的肌肉。

在控制呼吸的肌肉鬆弛之後,患者的自主呼吸也會幾乎消失。

為了維持患者的血氧,讓患者不至於窒息缺氧,在全身麻醉的情況下,會給患者使用呼吸機,並且進行氣管插管。

簡而言之,就是用機器來替代的患者呼吸機的功能。

落實到具體操作上,就是將一根塑膠管從患者的嘴一直插到喉嚨的氣管裡。

然後將管子連線在呼吸機上,透過機器將裡面往裡面吹氣、排氣來維持患者的呼吸。

但是對於一部分肺功能比較差的患者,全身麻醉當中因為使用了呼吸機,所以很容易出現患者麻醉清醒之後呼吸機離線困難。

這個時候,一旦把呼吸機停止,患者的血氧會呈一個顯著性的下降趨勢。

嚴重的缺氧可能會危及生命的。

這個時候,為了避免患者因為缺氧而發生不好時間,就會停止脫離呼吸機,繼續用呼吸機來幫助患者呼吸。

這就叫做長時間機械通氣。

長時間的機械通氣,雖然可以改善患者的呼吸,但是也會帶過來很多的問題。

比如說,所有的肌肉都是用進廢退的。

由於呼吸機本身替代了患者呼吸系統肌肉的功能,在這樣的情況下,在長時間的呼吸機輔助之後,患者控制呼吸的肌肉會逐漸萎縮。

這些肌肉萎縮會導致患者的自主呼吸會更加的薄弱。

自主呼吸變弱之後,把呼吸機脫離患者的難度也就變得更大。

從而呼吸機使用的時間會更長。

然後肌肉萎縮得更厲害。

這樣就成了一個惡性迴圈。

除此之外。

呼吸機畢竟也只是一個機器而已。

它雖然可以輔助呼吸,但是機器之中自然也會有很多細菌。

隨著機器使用時間越來越長,一些細菌就會跑到患者的呼吸系統中,最常見的就是肺。

所以說,長時間使用呼吸機的患者,都很容易出現嚴重的肺內感染。

其實單純出現肺內感染也並不可怕。

畢竟我們還有那麼多的抗生素和殺菌藥物,患者的感染多數會被控制住。

但是,大自然是會優勝劣汰的。

呼吸機同樣經過了千錘百煉。

呼吸機裡面的細菌,再經過一次次的抗生素鬥爭之後,那些依然存活下來的細菌,都有了很強的抵抗力。

它們早已經對多數的抗生素都產生了耐藥的作用,這也就是臨床上所說的多重耐藥菌。

這種細菌很可怕,因為大多數的抗生素都很難進行殺滅它,所以一旦發生這些細菌誘發的嚴重肺炎,患者很容易進展到感染性休克等情況,危險的時候甚至會直接就此一病嗚呼。

所以對於長時間需要呼吸機輔助通氣的患者,甚至還要進行一個氣管切開,在氣管內直入氣管切開套管,進行一個輔助呼吸的作用,並且幫助排痰防治呼吸道感染。

這就是麻醉師最擔心的問題。

而目前這位患者的情況,根據鄭毅和麻醉師的經驗進行判斷。

患者在進行全身麻醉之後,很容易出現呼吸機摘不下來的情況。

既然全身麻醉不行,那就換一種方法。

在鄭毅的思考之中,無麻醉手術固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