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鄭毅的回答卻再次給了段海清一擊重擊。

“沒錯。”鄭毅已經看到了段海清眼睛裡的不可置信:“我想要給這位患者做的,就是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進展,目前老年人瓣膜退行性病變發病率不斷增加,其中主動脈瓣狹窄已逐漸成為老年人群最常見的瓣膜性心臟病。

就如同之前所說的那樣,主動脈瓣狹窄的患者往往症狀重,預後差,死亡率高。

對於這一類患者來說,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一直是標準的治療方案,但是外科手術風險較高,很多合併心肺功能不全或其他疾病的高齡患者不能耐受此手術。

所以,在近年來逐步出現了一種新的技術。

叫做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

也就是完全在介入技術下進行主動脈瓣膜植入。

自cribier等於2002年開展全球首例人體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以來,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適應證不斷變遷。

這種技術,與其說是置換術,不如說是植入更為恰當。

是透過介入的形式將一個球囊送到主動脈瓣的位置,將球囊充氣,把狹窄的主動脈瓣給強行撐開。

然後在撐開的主動脈瓣裡用介入的方式,像送冠狀動脈支架一樣,送一個瓣膜到達原來主動脈瓣的位置,然後像釋放支架一樣釋放這個瓣膜。

近年來,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逐漸興起,現在已經成為外科高、中危的主動脈瓣病變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與傳統手術相比,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具有療效高、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

這時候有人就要問了,既然這個技術看起來那麼好,為什麼還有那麼多開胸做主動脈瓣的手術存在呢?

都這樣一次介入搞定不就可以了嗎?

還開什麼胸,做什麼體外迴圈手術啊,患者遭罪,大夫受累,風險還大,還死貴。

其實不然。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最大的問題有幾個。

首先是,這個瓣膜因為是像支架一樣植入的,而不是開胸手術那樣縫上去的。

所以瓣膜的穩定性會差一些,一小部分患者的瓣膜有可能被血流直接沖走。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並且,無法縫合固定就意味著人工瓣膜和原來的主動脈瓣之間會有一定的縫隙,也就是漏血,學名叫做瓣周漏。

再者,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所用的瓣膜太貴了。

這種瓣膜的售價,是傳統開胸人工瓣膜的十倍,甚至二十倍。

但它的使用壽命,卻只有傳統開胸人工瓣膜的一半不到。

這些問題的出現使得早期的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只用於高齡或者外科手術高危的患者。

現在雖然技術的發展,讓它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

但是對於患者的預期壽命和瓣膜壽命的評價,也至關重要。

鄭毅能提出這樣一個方式,段海清自然是很高興。

但是,這個方式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

這個手術,環海市從來都沒有開展過。

一例都沒有。

“小鄭啊。”段海清憂心忡忡地看著鄭毅:“我知道你的想法,我也明白這次比賽你是勢在必得。”

“可是,手術的方式海了去了,你為什麼要選擇這環海市都還沒開展過的技術呢?”

“以前你要是說你會做這個手術,我是一點都不帶信得。”

“不過,現在我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