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遼東示警(第1/2頁)
章節報錯
死無對證的事情,還不是活著的見證者怎麼說就怎麼是了?除了當晚參與行動的那部分京營之中直屬於陸準統轄的兵將之外,再也沒有人能夠說清楚,當晚到底是發生了什麼。
而整個京城之中,最先對此事表示不滿的,就要數武清伯李偉和他的兒子國舅李高了。他們父子和吳春廷做了很久的生意,吳春廷一向辦事牢靠,沾著這對父子的光,以前小賺了不少,現在剛剛才開始大幹不久,就被人滅了口。就看這滅門的架勢,連謀逆偶讀牽扯出來了,其中必然牽扯到了朝堂的爭鬥。
“這件事情決不能如此算了!”武清伯怎麼都咽不下這口氣,其實也算是陸準揀著了,吳春廷手裡頭抓了武清伯不少的把柄,現如今盡數到了他的手中。武清伯找不到那些來往的信件罪證,不知道這些命根子落在了誰的手中,他當然要急得跳腳。沒辦法,只得請了跟他交好的吏部尚書楊博來商議。見了面,武清伯便急吼吼的說出了自己的推測,“這絕對是張太嶽的手段!陸準在薊鎮沒能查到什麼,沒有順了他的意思,他惱羞成怒了!想他一個文人,怎麼會這麼……怎麼會這麼心狠手毒的!這還像是個書生嗎?”
“你都說了,不像是書生的手筆了,那自然就不是書生幹的。”
“那你說是誰?”武清伯不服氣地嚷嚷,“天底下,就他張太嶽看我不順眼!憋著勁兒找我不痛快!前面折俸的事情,就已經讓大夥兒咽不下這口氣了。這可好,這回是直接殺人滅口了!大明立國二百多年,哪裡見過這樣的首輔了?簡直是目無王法。”
楊博不再勸他了,咳嗽了幾聲,藉口身體不舒服,不顧武清伯的阻攔,匆匆離開了這裡。回到府中,剛剛官複原職,繼續管理詹事府的張四維已經在府上等他了。
一見面,張四維就連忙迎上前來,低聲道:“還真是想不到呢!固城伯也是膽子夠大的了,稍有不慎,他就連天都捅個窟窿出來了。”
“你也覺得是固城伯吧?”張四維能夠猜出這一點來,楊博毫不意外,他冷笑了兩聲,在椅子上坐下來,撚著鬍子說道,“可笑的武清伯還覺得是張太嶽的手筆,真是不知所謂!他也不想想,京營如今被陸準攥得死死的,誰能越過他調動?若真是張太嶽幹的,那張太嶽不是瘋了,是傻了!薊鎮的事情雖然沒有隨他的意,但事情畢竟是圓滿解決了,他有必要這麼走險嗎?他跟武清伯又沒有血海深仇!”
“您說的是啊!”張四維連忙應道,“那我們要不要……”
“不用管他!”楊博哼了一聲道,“讓他折騰去吧,什麼時候死在陸準手上,他就知道那兵痞不是好惹的貨了!拿人家當軟柿子,還什麼散財童子?怕他到時候死了都還不知道是死在誰的手上!”說罷,楊博對張四維道,“子維啊,這朝堂的局勢已然明瞭了,你也看出來了吧?張太嶽一家勢大是明擺著的,我走之後,你們怕是抗衡不了他……”
“您……”張四維慌忙阻攔。
楊博擺手道:“老夫之所以在朝中不走,實際上,不過是貪戀那把交椅罷了。但現在看來,老夫沒機會了。體力上不容許,局勢上也不容許了。過上幾日,等鑒川回京,老夫就上表請辭。到時候,這朝堂上,就靠你們舅甥撐著了。”
張四維默默無語,這樣的時候,楊博選擇急流勇退,那豈不是把它們都放在火上烤嗎?
“其實,你也不必擔心。”楊博看出張四維的情緒,接著說道,“老夫是由文入武,功在兵事,你舅舅也是同樣。比起張太嶽那種在朝中荒廢了數十年的書生而言,更容易得到固城伯的支援。你也看到了,固城伯有聖眷在身,陛下對他依賴得很。他又不像是張太嶽、馮保那般,對陛下多有逼迫、管束,這樣的人,說他是佞臣小人,但卻最容易讓聖眷穩如泰山。再加上,他並不是個安於寂寞的人,老夫咂摸過多次了,他對朝政沒有任何的興趣,一心都在兵事上。這樣的人,如果能夠引為臂助,則可以放心將兵事交給他,安心推行善政。他非但不會掣肘,反而還會幫你。張太嶽已經跟他走到對立面了,我們的機會,也就來了。”
“可他能幫上什麼?”張四維兀自想不清楚。
楊博笑道:“能幫上什麼?你說他能幫上什麼?武清伯的人,他說滅人滿門就滅人滿門,你覺得他能幫上什麼?只要能夠跟他交好,日後,你不好幹,不敢幹的事情盡管交給他,他不怕!他有的是膽子!而且,武清伯反應過來之後,固然會對他極為不滿,可不滿又有什麼用了?他能把固城伯怎麼樣?幹幹淨淨,一個活口都沒有,既沒有物證,也沒有人證,誰也不能說這事情就是固城伯幹的!只是猜測,都是猜測而已。”
※※※
朝中的動蕩非但沒有影響到陸準,反而讓陸準穩坐釣魚臺,看了一場大戲。
萬歷元年,繼折俸案、棉衣案、陸準回京、商人吳春廷滿門及戶部員外郎被殺之後,武清伯率先進宮向李太後哭訴張居正之欺人太甚,非但沒有得到任何的安慰,反倒被以朝局穩定為第一要務的李太後訓斥了一番,顏面皆無。
武清伯自此與張居正結仇,雖然後來也覺得事情有些不對,但朝中的勳貴包括他的兒子李高在內,此時都已經喜歡上了圍著處事大方又仗義的陸準轉圈,他無論是出於隨大流的從眾心態,還是出於聽到了陸準手有多黑的傳聞的恐懼心理,總之,別說就是覺得不對,就算是他拿到了確鑿的證據,他也得巴巴的湊上來,跟陸準交好,而絕不能交惡。
緊接著就是八月裡,已經六十五歲的楊博在夕月壇分祭夜明之神和天上諸星宿時突然發病,無力再管理部務,只能上書請求致仕,幾經推讓之後,才終於得到了準許。由兩個兒子陪著,離開了京城,回故鄉去了。
他臨走時,被調入京的王崇古還在路上,二人也因此錯過了最後一面。進京後,王崇古代替不稱職的原兵部左侍郎、右僉都禦史王遴,協理京營戎政。有楊博留下的話在先,王崇古也發覺陸準其實是個比較好相處的人。只要你不故意找他的麻煩,他一般也能夠做到以禮待人。雙方一拍即合,配合得極好。
他們過得舒舒服服的時候,張居正、馮保當然也沒有閑著,一力推行的新政漸漸席捲了整個大明,處處都是一派改革的新氣象。此時的大明,無論怎麼看,都是一副意氣風發的樣子。
大批的不合格官員被張居正革除,有的遠調,有的貶謫,有的退職還鄉,有的甚至直接鬧市丟頭。大清洗之下,馮謙默默地替陸準將一個又一個可以用得上的人選記錄下來,多方接觸,收攏到羽翼之下。不知不覺間,張居正眼中的異己之徒,已經大半跑到了陸準的控制範圍內,南都六部尚書,五個都可以算是陸準的人。只不過,尚未有所動作的時候,還需要默默地蟄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