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內疚(第1/2頁)
章節報錯
戚繼光能夠明顯的覺察到陸準對他的態度變了,從本來的親近,變成了冷言冷語,動輒就不肯相見。棉衣已經運到了,但因為沒有陸準的吩咐,遲遲不能完成交割,讓他也十分的無奈。人家不給,他總不能硬搶吧?
他倒是希望可以故技重施,在陸準的營帳外面傻愣愣的站著,等著人家心軟召見。卻沒想到,陸準願意搭理他的時候,當然不忍心讓他在寒風中站著,但陸準不願意搭理他的時候,那他就算是把兩條腿站廢了,也照樣不搭理他。反正你戚繼光膽子再大,也到底不是個渾人,欽差象徵著皇權,不是隨隨便便可以無視其威儀的。不見你,你還敢硬闖不成啊?
這種突然的變化,起初戚繼光還並不知道是因為什麼。花了很多冤枉銀子,多番打聽之下,才含含糊糊的大概知道了,陸準是為他通風報信的事情生氣了。看著運到的棉衣,戚繼光又一次感覺到了自己的無奈、無能,除了彈壓部屬,嚴防違紀哄搶之外,他竟然什麼都做不到,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手下的兵將凍得手腳發木、臉色鐵青。
深夜,軍帳內。
李如樟端著一碗冒著熱氣的薑茶進來,輕手輕腳放在陸準手邊的小桌上,稟報道:“爺,這是戚將軍吩咐給您送的薑茶。”
陸準聽罷,詫異道,“他給我送這個幹什麼?我這帳中暖和的都能穿單衣了,不需要這玩意兒吧?”
李如樟回答說:“小的猜想,大概是戚將軍在暗示您。您的帳中固然溫暖,可薊鎮的將士們……還沒穿上棉衣呢!”
“你是來當說客的?”陸準挑了挑眉毛,目光玩味的看著李如樟。
李如樟連忙低下頭道:“小的不敢,小的不敢……爺,小的說句話,您別惱啊。小的就是覺得……那戚繼光固然不識抬舉,可他手下的兵將到底是無辜的啊!聽說白日裡又凍病了好幾個,這麼下去……”
“怎麼?你心軟了?”陸準站起身來,拍拍他的肩膀,笑道,“如樟啊,你日後也是要和你父兄一樣,去領兵,去做大將軍,去為大明戍邊守業,開疆擴土的。有一句話,你得記著,‘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我說的,你能明白嗎?”
“這句話,如樟是知道的。意思是,太心軟,就不能管理軍隊;太感情用事,就不能拿大主意;太仗義了,就不能管理財物;太慈善了,就不能去做官。”李如樟說罷,卻撓了撓頭,疑惑道,“爺,小的以為,所謂慈不掌兵,和您做的不是一回事兒吧?”
“我沒說這是慈不掌兵啊?”陸準攤手道,“我在教你,善不為官!如樟,你要是以後只想做個小小的總旗官就夠了,那我不教你這個。但只要你有守備一方的想法,就必須先學會這個!做將軍,做大明的將軍,只懂打仗會被人餓死、困死,就像門口的那位一樣。打仗打得不只是謀略、戰法,打得是糧草!懂嗎?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老祖宗教的。所謂糧草,掌握在誰的手裡?不在武將手中!只會當將軍能行嗎?文官可以只懂文的,但武官卻必須文武雙全才能活下去,懂不懂?”
“是,小的明白了。”李如樟回答道,他的聲音悶悶地,聽懂了,卻還是不肯理解。
陸準並沒有把話說得太清楚,但李如樟已經聽出了他的意思。戚繼光給張居正通風報信,就意味著他選擇了拒絕陸準的好意,推開這根伸過來的橄欖枝,那對於陸準來說,他就是敵人手中的武器。凍死他的人,跟陸準有什麼關系?
李如樟自以為自己想的是對的,但事實證明,他還是想得太簡單了。後半夜,一封京中傳來的急報,卻讓事態再一次發生了變化。陸準被李如樟叫醒,看過書信,便吩咐他將戚繼光單獨叫進了營帳中。
“戚將軍,你可真夠意思!”陸準冷笑著,將手中的書信拍在戚繼光的面前,“我擔著這麼大的風險,給你解決棉衣的問題,處處替你戚將軍考慮。想不到啊,真想不到,前兩日我還疑神疑鬼,生怕自己冤枉了你。現在好了,你的主子在京裡搞出大動作啊!要不是老子早有準備,他差點兒掀了我的老巢!來,戚將軍,您來給我解釋下?這是怎麼回事兒?”
戚繼光驚愕的拿起書信上下掃了一圈,大略看明白了事情,頓時大驚失色。他這樣只知道帶兵打仗的將軍,是絕對想不到,自己的一封密信竟然引起了怎樣的軒然大波的。
這件事情的起因,其實要從陸準剛剛接掌京營的時候說起。那時候,以陸準為幕後老闆的彙通票號就已經幾乎包攬了半個大明的稅糧運輸。膽大包天的陸準暗地裡操作,將糧食掉包,導致戶部的存糧盡是發黴變質無法食用的陳糧,而給京營將士發下來的糧食卻是上好的新糧。這樣的舉措固然造福了京營將士,但要知道,在京官員的俸祿也要從同一個庫裡出。
張居正剛剛推行了新政,由於國庫銀子、糧食的不足,而想出了辦法,變本加厲的折俸,來減少國庫開支。到了發俸祿的時候,官員們看著手中的胡椒、蘇木,發黴變質的糧食,小塊劣質的碎銀,平日裡喊著清正廉潔的官員們此時想死的心都有了。
當然,陸準即便膽子再大,也不會把所有的新糧都換走,但總歸是換走了很大的一部分。這就造成了有人拿到的是新糧,有人依舊新舊摻半,還有些官微職小、人緣不好的倒黴鬼,拿到的全是不能吃的舊糧。這麼一來,有些原本可以茍延殘喘的人,是真的活不下去了。
收到戚繼光來信的前一個晚上,京中一個六品主事變賣了家中所有能夠變賣的活的、死的東西,給全家吃了頓好的,隨後,全家一塊兒上吊,一家四口,無一僥幸被救,一夜之間盡歸黃泉。
張居正頓時被抓住了把柄,可憐的主事全家的性命沒有給他自己帶來任何的好處,反倒是成了反對新政的有力證據,頓時讓張居正焦頭爛額。
而恰恰是這個時候,張居正接到了戚繼光的書信,聯想起曾經聽說的小道訊息,他決定趁著陸準不在,玩兒一次釜底抽薪,將火力轉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