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人有遠慮(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個世界似乎不喜歡太好的東西長久存在,所以盛夏花開最茂盛的時候,就意味著距離凋謝不遠了。
當某一天,陸準推開窗戶,感覺到一陣涼意撲面襲來的時候,他才意識到,原來秋天已經到了嗎?
“早啊!”臥房門口,陸準看到馮謙笑著跟他打招呼。
“早。”陸準打了個哈欠,回應一句後,順口問道,“指揮使還是老樣子?”
“是啊,夜夜笙歌!沉迷酒色!”馮謙搖著頭說道,“老爺子喪期未過,他就頹廢成這樣,早晚把老爺子留下的家資揮霍一空,搞不好還會成個餓死鬼。”
“管他呢!”陸準同樣搖搖頭。
與陸準那日的交涉,是蕭崇德此生最後一次動用他的舊恩和手腕,也耗光了最後的精神和心血。在得到陸準‘無論今後怎樣,都會給蕭贊留條小命’的承諾之後,沒有幾天,就撒手人寰了。
手下所有的舊部和人脈,除了留下一個寧叔,照看著蕭贊之外,其餘的,盡數交到了陸準的手中。包括陸準幾次招攬而不得,最後恨不得對其痛下殺手的尹滄,也成了陸準麾下眾多幹將中的一員。
至此,蕭贊一敗塗地,再無回天之力。
而陸準,除了沒有孝陵衛指揮使這個頭銜之外,就只剩下一個右千戶所還遊離在掌控之外了。近日來的蟄伏,也是為了能夠一舉將這個特殊的地界握在股掌之中。
吃罷早飯,陸準和馮謙一前一後走進書房中。
馮謙照例和從前一樣,開始替陸準處理各種不需要他親自過問的雜務,而陸準則坐在窗邊,聽新上任的情報頭子鄧承平給他彙報奉命查察的結果。
鄧承平是陸準的親兵出身,即便現如今被截去了雙腿,坐在木製的輪椅上,也照樣是一副腰桿挺直的軍人模樣。
現如今,他已經漸漸融入和適應了自己的新差事,除了獨自掌握少量的線探之外,還要將李賀、陽九上報的情報進行彙總、篩選,稟報給陸準聽。
事務和從前不一樣了,起初的確讓玩兒慣了刀子的他有些不習慣。但同時,他卻也發覺,自己終於能如願以償的從只能遠遠仰望走到了陸準身邊。被人需要,尤其是被自己忠於的人需要,是很快樂的,尤其是對於鄧承平這樣十分年輕的人來說。
“據李賀回報,他的線探已經查察清楚了,確實和老爺子所說的一樣,右千戶所確實在搞走私偷運。但也只是中上層在搞,下面的人完全不知情。李賀的人買通了對方的一個總旗,得到了一些可靠的訊息,但還是很不確切。據卑職等所知,真正的核心情況其實只有右千戶所童大人和童二爺掌握,而具體的交易都是童二爺聯系。我們的人不能接觸他們兩個,否則勢必會打草驚蛇。”
“唔,明白。”陸準點點頭,對此表示了理解,隨後追問道,“陽九那裡呢?”
鄧承平回答道:“右千戶所近日似乎也有所察覺,陽九的人沒有查到什麼動作。”
“別跟得太緊了!”陸準皺皺眉頭,叮囑道,“整天把人家盯死了,人家還能不察覺到?只要這條線不要斷了,至於時間……我都不急,你們急的什麼?”
鄧承平聽罷答應道:“是,卑職會囑咐下去。”
陸準點點頭,示意沒事了,鄧承平當即告退,搖著輪椅行出門去。
雖然嘴上說著不著急,但陸準又怎麼可能真的不著急?
眼看著隨著馮謙的回歸,兩所最後的一點兒亂序也被條條理順了,後所被納入勢力範圍,同樣開始準備施行陸準練兵的方略。那麼,放眼孝陵衛,就只剩下一個右千戶所,到了臨門一腳,或者說,到了該畢其功於一役的時候,他怎麼可能不著急?
馮謙將他看得透透的。
有鄧承平在場的時候,他不說什麼,但當鄧承平出了門去之後,屋中只剩下兩人而已,馮謙便開口笑著勸道:“正所謂,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對與童正武他們來說,他們做的事情,那可是隨時隨地都有可能會要去性命的。倒也難怪,他們如此的謹慎,否則,豈不是早就搞得世人皆知了?搞了這麼多年,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查得清楚的。你心急也沒有用!慢慢來吧。”
“若是換了以往,我肯定不急的。但你看看現在的朝局,由不得我不急啊!”陸準仰頭嘆了口氣。
馮謙聽罷他的話,也不禁跟著他皺起了眉頭。
大明真的是多災多難,外有強敵,區域性戰爭幾乎沒有斷過;內有黨爭,互相爭名奪利只為自己青史留名。而且,從洪武皇帝到現在的這位隆慶皇帝,幾乎各個都是奇葩。
太祖皇帝從乞丐到和尚再到黑社會,最終魚躍龍門成了九五至尊,鬥大的字不認識幾個,卻事無巨細都想為子孫後代籌劃好。秦始皇只是想要江山千秋萬代,朱元璋卻是希望千秋萬代以後還要遵循老子給你們制定好的治國方略、治家方略。
有這麼個控制狂帶頭兒,後世子孫卻沒能跟祖宗學習勵精圖治,而是一個比一個荒唐。
有喜歡變法革命的建文皇帝,有喜歡見誰打誰的成祖皇帝,有太喜歡吃東西以至於一不小心胖死的仁宗皇帝,還有熱衷於鬥蛐蛐的宣宗皇帝。有一腔熱血禦駕親徵卻成了俘虜的英宗皇帝,更有隨之而來撿漏登基被複闢的代宗皇帝。有熱衷於姐弟戀的憲宗皇帝,也有深情創歷代之最的孝宗皇帝。緊接著的兩位堂兄弟就更是奇葩,一個天生愛玩封自己當大將軍的武宗皇帝,還有一個天生崇道封自己做大真人的世宗皇帝。
現在留在朝堂上輔佐隆慶皇帝的臣子們,幾乎無一不是歷經了世宗一代的老臣。那位大智近妖的皇帝,一輩子求仙訪道、煉丹嗑藥,卻在四十餘年間牢牢掌控著大明的權力,將朝臣們玩弄於股掌之中。
可以說,歷經了嘉靖朝的大浪淘沙,最終留下來的,無一例外的都可以扣上一個政壇不倒翁的帽子。他們是既有能力,又有權謀,再難伺候的主子也是一樣能伺候。
至於隆慶皇帝?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由於常年被父親嘉靖皇帝忽略,身為太子的他,從小就被蒙上了濃濃的心理陰影。為人相當的懦弱,小心謹慎,重仁重義,一點兒都不像個皇帝。
自古以來,王朝興衰史伴隨的就是皇權和臣權的相互拉鋸,而到了隆慶這裡卻變了味道。大臣們非但不好意思跟他爭權,反倒要想方設法的讓這個不喜歡參與政事、不喜歡做決定的皇帝走到臺前,透過各種各樣的盛大典禮來樹立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