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工部郎中的一天(上)(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四十八章 工部郎中的一天上)
十一月末,小雪。
臨安府,修文坊東,小院。
清晨一身素衣打扮的劉秉忠從院內走出,臨行還不忘鎖門。
對於工部工部司郎中來說,劉秉忠住的小院略顯寒磣,朝廷曾多次賜予劉秉忠府邸,但都被劉秉忠拒絕了。
劉秉忠,字仲晦,號藏春散人,刑州人氏。生於金宣宗貞佑四年,官宦世家出身。
其曾祖父官至刑州節度使,其父歸順於蒙古太師木華黎,劉秉忠十三歲便在帥府為質子,十七歲出任節度府令吏,因不滿為小吏,辭官歸隱武安山,出家為僧。
其間劉秉忠隨海雲大師北上和林,劉秉忠身兼儒釋道三家要學,又精通天文曆法建造修築等雜學,深得忽必列喜愛,留於帳中聽用,一躍成為霸府謀主,以布衣身份參與軍政要務,時稱為“聰書記”。
淳佑九年,劉秉忠之父病故,劉秉忠欲回鄉守孝,但彼時刑州已被宋國收復,忽必列認為風險過大不願意放劉秉忠返鄉,劉秉忠則堅持盡人子之孝,忽必列無奈只得了派人秘密護送劉秉忠返回刑州。
事情果然不出忽必列所料,劉秉忠一家老小被樞密院機速房甲士“請”到了臨安,忽必列惜嘆:吾痛失一臂矣。
劉秉忠被請到臨安府後堅持不出仕,全平章屢次三番登門請之,最終劉秉忠無奈只得答應仕宋,但要求不為宋帝伐蒙古出謀劃策,趙官家欣然答應。
不過事情似乎和劉秉忠料想的不一樣,他這個官升的太快了,從文仕郎到朝俸郎,從秘閣修撰到直龍圖閣,職位也從小官變成了工部主司郎中。
三年不到便許下如此重職,若是再等三年豈不是入主中樞?三年又三年眼看就要當宰輔了,劉秉忠很想說一句:尚書非吾願,只想回蒙古啊!
今日非朝會,劉秉忠要去工部點卯。
工部者,六部之一,掌管營造工程、邊耕屯田、土木水利、官辦手工業等等的朝廷主職司部。
淳佑改制後,樞密院進一步削弱,三省六部的職能正常運轉,文治內政,武御外敵,各司其職,涇渭分明。
工部下轄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事材場、鑄印場、紡織造紙諸事場,兼領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等宮內外營造事。
設有尚書、侍郎各一人,郞中、員外郎各四人。
劉秉忠作為工部司郎中,實為各司院第一人,且去歲工部尚書遊似卒於任上,趙官家任命右僕射史嵩之兼領工部事,又未設工部侍郎,劉秉忠以郎中之職實攝工部之務。
劉秉忠入了中堂,幾位郎中、員外郎紛紛起身行禮:“拜見劉郎中。”
“諸位請坐。”
劉秉忠幹練的落座主案,開始詢問日常事務。
“兩淮屯田司糧務資助之事進展如何?”
“回郎中,兩淮屯司今年屯糧有六成已運達濟南府,王知府親自檢驗簽收,以奏書報於朝廷。”
“明州船廠的寶船鑄造可有成果?”
“戶部海運司的銀子遲遲未到,船廠只得先造未完成的兩艘神舟,預計明年六月可下水。”
“嗯?”劉秉忠停筆抬頭看向那位郎中:“你可去海運司催過嗎?”
“這兩個月去了六次,兩次見到主事,主事言海運司的財務週轉不佳,既要供給北運良木,又要開拓新的航線,需等明年秋日大商隊返航泉州才可撥出銀子。”郎中說話間擦了擦額頭上的汗,劉秉忠平素性情淡薄,但在政務上十分苛刻,工部郎中一年多內換了三位,工部小吏在私下裡都稱呼劉秉忠為“薄性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