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對策下)

“民生既有倒懸之急,為何州府拉不下顏面?不如儘早上報朝廷,請朝廷減免賦稅,此為正道也。”

廉希憲此語一出,楊彥全也沉默了。

不錯,這是最優解,上奏朝廷減稅,減輕財政壓力,與民休息,方可長久。

但王鶚做不到啊。

其一,朝廷攫取南方錢糧大力支援北國的方政策略十年不會變,北國久苦矣,相較於南方富庶地,北民的生活才叫舉步維艱,沒有朝廷輸糧輸錢,北民反叛之勢永不止歇。

都活不下去了,誰認皇帝老子?

其二,趙官家曾言:光化襟四路之要衝,控江漢之咽喉,其治不弱襄陽,其興尤比漢陽。

在上這是輕飄飄的一句讚揚,但在下就是對州府長官大力的鞭策,光化州歷任長官都在奮力追趕襄漢,這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事。

有道是上山容易下山難,別人都能收齊稅錢,為何王鶚不成?那是不是變相的惰政?

就算趙官家同意,也會有不少的南方諫官以此論事,王鶚這個北人府君怎麼當的長久?

“胡鬧,州府大事豈能兒戲?稅為國本,無天災之年不可動搖,若每個州府官吏都請求皇帝減免賦稅,朝廷如何自處?那隻會是我等牧方者的失職!”王鶚冠冕堂皇的說道。

“學生失言。”廉希憲不敢再多言。

“保賢繼續說說看。”

“歸結起來也很簡單,改變架構,讓墟市不止是流通之市,應興起本土實業,把光化變成物貨產地,讓商人自己主動來光化賣貨交易。”

“光化州尚有鐵礦,難不成要建幾個礦場?亦或引川蜀織錦技術,大興紡市?”王鶚撫須道。

“鐵礦、紡市、煤場皆可作為,但這些廠市坊司需要大量錢財才能啟動,州府並無充足的銀錢應對。”楊彥全就是管賬的,對庫裡有多少銀子門清。

“州府少銀,可引大行會來開採,屆時州府從中抽利即可,而且開採買賣還可多徵一份雜賦,一舉兩得。”王鶚自得笑道。

“只恐週期過長,大行會對州府心存芥蒂,很難成事。”

無論是探礦開採,還是紡造引流,大行會都要投入大量的財力時間,且和州府的關係要相處融洽,州府一旦換屆,許多關係網又要重新羅織,甚是麻煩。

以上所述需要的是有實力有背景的大行會,譬如金玉黃一類,但這類行會能做到昌盛肯定有固定的貨物來源,開闢新貨源需要冒極大的風險,老船掉頭,甲板腐朽,需要充足的決心和毅力,符合這樣條件的行會那就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保賢不妨直說。”王鶚有些不耐煩了,有這閒功夫都能多讀幾篇古書了。

“少投入,來錢快這是主要思路,光化州現有資源中唯有一物:光化山川廣佈,樹類繁多,林中不乏良木,伐木取材可換銀錢!”楊彥全信誓旦旦的說道。

“伐木嗎?物以稀為貴,林木遍地都是,能值錢嗎?”王鶚表示懷疑。

“是良木,經年粗壯的筆直之木,光化州山林有不少人跡罕至之所,那裡的木材一人難以懷抱,蒼勁參天,作價高昂。若府君仍有疑慮,可尋一二懂行市的問問。”

“不必了,就依保賢所言,本府欲立伐建司,保賢充當主事吧。”王鶚拍案道。

“楊孔目所言之木需數十或上百才可長成,伐此神木,有損德行,招致山林不寧,水患不止。且竭澤而漁,絕非長久之道。”廉希憲就是這脾氣,不勸心裡難受。

“廉兄多慮了,伐木並非是毀林,選優而伐,林木可再長,數年之後依然鬱鬱蔥蔥,鮮有水土流失之患,至於竭澤而漁就更談不上了,伐木之時亦可開礦紡織,兩相無礙,百姓也有生計,等州府銀錢可週轉靈通,伐木即停便可,關於德行嘛,楊某未曾考慮這麼多。”

有了錢財的積累就可以幹更多事了,不必求著商賈,州府亦可自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