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飛馬良佐(第1/2頁)
章節報錯
四月初九,蒙古先鋒部從西涼城發兵攻應理,時先鋒大將有四員:郭寶玉、兀良合臺、張柔以及郭德海。
走馬官道,四將並行,後隨八千蒙古鐵騎,值得一說的是其中打頭的為三十怯薛騎。
怯薛,出於突厥蒙古語,意為番直宿衛,怯薛主要由蒙古貴族、大將等功勳子弟構成,每名普通的怯薛軍士兵都有普通戰將的薪俸和軍銜,怯薛軍有著嚴格的紀律,同時也享有非同一般的特權,一個普通的怯薛軍人的地位甚至高於千戶官,如此崇高的身份讓怯薛軍在蒙古政壇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怯薛軍制以一萬為基,一千宿衛,一千弓箭手,八千散班,只聽從大汗的調令,一般也只隨大汗出入,此次窩闊臺親征,才讓世人再觀怯薛之威。
怯薛軍皆著毛絨皮甲,腰配彎刀,馬挎雙長弓,其弓由多種材質構成,包括木頭、動物骨頭,並以動物皮膠黏合。怯薛騎士射箭的射程可達三百米以上。一弓遠射,一弓近戰,加上全軍無雙騎術,讓這隻怯薛軍成為鐵木真東征西討主力中的絕對精銳。
“郭寶玉,大帥既然任命你為先鋒主將,那本將自會遵從你的指揮,不過若你三日之內拿不下應理,那本將可要替大帥問罪。”
兀良合臺,速不臺長子,窩闊臺新任的怯薛長之一,為人驍勇善戰,頗具其父之風。
此次窩闊臺名義上親率大軍,實際上主帥為速不臺,而兀良合臺又是窩闊臺親點的先鋒將領,若做不出成就,便是如沒了父親的名聲,他心裡也只是十分著急。
“怯薛長放心,末將已命全軍疾行,最遲今夜取下應理。”
郭寶玉字玉臣,華州鄭縣人氏,唐代名將郭子儀之後。通曉天文、兵法,善騎射。在金時受封汾陽郡公,屯駐河北定州,後被蒙太師木華黎所敗,投降蒙古軍,隨成吉思汗一路東征西討,立下了不少功績,在蒙古軍中也是排得上號的將領。
“怯薛長,大帥真當如此命令?”郭德海,郭寶玉之子,為人善謀,是軍中儒將,他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速不臺與拖雷關係很好,此次大軍南征,表面上蒙古各部齊心協力,實際上窩闊臺與拖雷都有自己的打算。
“郭德海!你這話是什麼意思?大帥對大汗忠心耿耿,你敢在此挑撥離間!”兀良合臺怒目問道。
“怯薛長莫要氣惱,末將只是隨口一說。”郭德海碰了一鼻子灰,不敢再多發一言。
“哼!”兀良合臺別過頭去,卻沒有因此懲治郭德海,其間原因不言自明。
“怯薛長,天色不早了,我等加快行程吧。”
張柔,字德剛,易州定興人氏,少年義氣,身負豪俠之名,蒙古軍入河北時,他聚集鄉鄰結寨自保,授定興縣令,遷中都留守兼大興知府,後來被蒙古軍在狼牙山打敗,自此加入蒙古,也是蒙軍中的新銳將領,頗有名將之姿……
次日,陳和尚領軍也抵達了應理城,時西夏軍民早已棄城而逃,偌大的沙城成了一個空殼。
城頭之上,陳和尚命人將金帥完顏合達旗,宋帥全績旗,以及西夏禁衛軍嵬名令公的旗幟高掛於城樓,作出昔日三方會軍的場面。
陳和尚抬頭望了一眼迎風飄揚的金國旗幟,而後轉身對十餘軍校笑道:“爾等怕否?”
“不怕,將軍劍鋒所指之處,便是末將策馬之途,誓死效忠陛下。”
完顏陳和尚的這四百餘眾也不是散騎遊勇,他們掛號忠孝軍,是由在蒙古侵略過程中投附金朝的各族組成,包括女真、畏兀兒、乃蠻、羌、渾及中原被俘逃來的漢人。這支軍隊雖然組成成分複雜,但軍紀嚴明,勇於作戰,所過之處,秋毫不犯,深得民心。
此軍現任統帥正是陳和尚,所以說人數不過三千,但遇戰必登先,在數次與蒙古人交戰中已經形成了一些威名。
“甚好,本將此行應理乃九死一生之局,但若破了此局,一戰揚威,爾等便是金朝的功臣,日後封官加爵,延福子孫。”
陳和尚一生所志在於興國匡朝,且他本人文武雙全,才智超群,只可惜生不逢時,金朝自野狐嶺一敗之後似乎失去了精氣神,面對蒙古人多是懼怕,軍中唯諾,官場求和,一派凋腐之景。
“唯將軍馬首是瞻!”眾將校齊答。
陳和尚滿意點頭,從懷中取出一封書信交到一位將校手中:“速將此信送往天水城,尋曹友聞、高稼二者其一,讓宋軍出兵援助應理,告訴宋人,應理一失,中興府腹背受敵,西夏亡國不久矣,屆時蒙古人長驅直入關中,而後取道漢中,叩川蜀,虎視荊襄,吳晉卿百年防禦謀劃毀於一旦,金宋同處水火,再也沒有人能擋住蒙古人的步伐。”
“是,將軍。”
陳和尚之所以有此言論,是縱觀天下大局得出的結果,如今蒙古兵強馬壯,河北,山西大部已失,若西涼再落其手,蒙古版圖的前沿陣地向南推進一大步,中興府無援,失四塞,漢中無援,失天府。而汴京無援,金朝一滅,天下之北盡入蒙古人之手,宋人想靠著天塹守住國土是痴人說夢,滅國也只是時間問題了,故而從中重點在三秦,在四塞之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將校即退,一快馬衝上城頭:“報!西北二十里處發現蒙古斥候蹤跡,其先鋒大軍已到應理近郊。”
“來的這麼快!”陳和尚微微一愣,之前想的千百種方法在這一刻付諸東流,蒙古人近在咫尺,靠宋人根本來不及。
“將軍,這如何是好?”一將問道。
陳和尚不言,做沉思狀。
“時不我待,請將軍示下!”將校再問。
陳和尚長舒了一口氣,方才的愁雲慘淡去了大半,眼中只剩下堅毅:“為今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則灰頭土臉的退出應理城,逃回中興府,接受西夏士兵的嘲笑,權當我等狂妄自大。”
“將軍,末將此生未曾受過如此屈辱,不願如此。”
“那就走第二條,四百忠孝軍硬撼八千蒙古鐵騎,將這狂妄自大進行到底!如何?”陳和尚張開雙手,眼中全是瘋狂。
“願隨將軍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