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京湖備戰(第1/2頁)
章節報錯
旨出臨安,二月初送入忠義軍大營,全績來不及回城與汪沁告別,留了一封書信,便匆匆拔營去了廣德軍。
又半月,順水向京湖,達鄂州境內。
時見江夏城州府,風塵僕僕的一眾忠義軍將領齊聚大堂。
“李通判,咱閒話少敘,官家欲舉兵聯西夏抗蒙,鄂州、江陵府能出多少兵馬?”全績的時間十分緊迫,他至少要在五月底到達西夏境內。
“鄂州、江陵的廂軍原為嶽帥兵遺,多有水師與屯田衛,所餘步騎不過兩萬,全帥你看……”
開口者為李曾伯,字長孺,原籍覃懷,南渡後寓居嘉興。早年通判濠州,改任軍器監主簿,添差通判鄂州兼沿江制置副使司主管機宜文字。
“官家明旨行十萬大軍暗援西夏,今忠義軍有四萬餘,忠順軍有兩萬餘,鄂、江二地至少要出四萬步騎。”全績話氣不容質疑,他此行必須攔下鐵木真,或者說將他拖到崩世,屆時鐵木真諸子定會爭搶帝位,給西夏、大宋喘息之機。
“全帥既然如此說,下官也不敢辯駁,但混入屯田卒,兵力的戰力必定有所下降。”李曾伯儘量將自己的語氣放的平和一些,不帶威脅之意,只是闡述一個事實。
“無妨,你儘管召集即可。”全績並不認為鄂州廂軍的戰力會比屯田卒強多少,但這些人必須收編下來,等從西夏活著回來,他們只有一個旗號,那就是忠義軍。
“是,下官立即去安排。”李曾伯微微搖頭,退出大廳。
全績等其離去後道:“列位,近日行軍匆匆,還未與大家細說戰情。鐵木真舉兵六徵西夏,西夏帝李德旺無力抵抗,故而求援大宋。官家命我等借道京北府,入西夏國境堅守。”
“全帥,借道京兆?朝廷要與金庭聯盟?”杜杲皺眉問道。
“正是,宋、金、西夏三方暗結,共抗蒙古,鐵木真是何許人也,不必本將再說了吧,蒙古鐵騎之強悍也非一家可敵。”全績言盡於此,那怕各將不願,這也是今時唯一可行之策。
“全帥,既為暗結,那我等以什麼身份去西夏?”
“此行不樹大旗,入西夏後自是佯作西夏兵,即便蒙古人看出,咱也要拒不承認,不納外使,目的只有一個,要麼擊敗蒙古,要麼以身殉國。”全績報著絕決之心,也希望眾將同勉。
又十日,鄂、江兩地兵馬相繼聚入江夏,全績即領八萬餘步騎北上襄陽府。
月末,全績至襄陽,入城拜會史嵩之。
時見史府正堂,史嵩之特地從州府趕回來,殷勤招待全績。
“冶功,來來來,快喝杯熱茶。”史嵩之對全績的善意發自於內心,不僅是因為全績引他附錄沂王府,更主要的是史嵩之很喜歡全績的為人,願意與之結交好友,這一點與史彌遠的意願背道而馳。
“史兄,績此次北進西夏,糧草之事就託付給兄長了。”全績喜出也不喜歡史嵩之,只因為他是史家人,但後來透過接觸,他發現史嵩之與史彌遠的頹靡截然不同,他雖然主和,但積極的在改變大宋風貌,是真的想要強國安民,這種人就值得相信、相交。
“冶功放心,某一定不會誤了戰機,若朝廷糧草拖沓,那某就用京湖之糧,保證前線將士衣食。”史嵩之說道此處,停頓了片刻,表現的欲言又止。
“史兄,有話不妨明說,若是有難,愚弟絕不為難兄長。”全績還以為史彌遠對史嵩之有所囑託,想要從中作梗。
“冶功多想了,某是想問此舉我軍北進,勝算如何?”史嵩之長嘆了一口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