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壬傑口中的陸公並非陸游陸放翁,而是陸九淵陸存齋。

陸九淵,字子靜,本朝心學大家,乾道八年進士,初任靖安主簿,遷國子正、將作監,擢荊門知軍事,追諡“文安”。

陸存齋之學承孔孟之道,開萬世先河,與理學大家朱熹齊名,門庭自立,門人廣佈天下。

申洋師從豐有俊,是陸九淵的再傳弟子,故而同進士出身他起家便是會稽主簿,且申望海的年齡也是在坐眾人中最小的一位,只要不出大差錯,此生絕非止步於縣府。

“全五郎,你官名叫什麼?”申洋被胡壬傑兩句勸的心熱,也想擺弄一下文采。

“回官長,小人單名一個績字。”全績隨手比劃了兩筆,讓申洋知道是哪個字。

“績,哈!正與你此刻所做之事相映。爾雅有言:績者,功也。堯典又說:庶績鹹熙。故而你的表字中應有一功字。”申洋侃侃而談後又作稍思,拿捏斟酌片刻道:“不如就叫治功吧。漢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居是國也,累世尊重,然後士民之眾服焉,是以教化行而治功立,正通你的姓名。”

全績聞之面喜,剛想謝申洋賜字,誰知丁也峰卻開了口:“治功端以國事,只怕兒郎年幼,背不起這份重責。”

全績不敢言,黃勝則出言打個圓場:“常言道: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眾,眾必非之。依本縣看不如就取個折中之字,叫冶功如何?”

“明府所言甚是,千錘百煉來的政績自是治國之功,誰敢厚非?”胡壬傑立刻附和,申洋也點頭不辯。

治功變了冶功,這與字理不通,全績只能認同這牽強的解釋,心中愁苦開口:“多謝官長賜字。”

“好,冶功啊,入了植利門疏通府河可與城外不同,畢竟牽扯到兩家縣府,若山陰縣府有人不明詳況,生了阻攔,你只管報上本縣的名號便是,倘若少銀缺錢,也可去衙門求助,本縣定大開方便之門。”黃勝抿了一口酒,笑看全績。

“是,明府。”

全績口頭上只做答應,但心中卻生不屑,事情已經到了尾端黃勝才來橫插一腳,全績斷不會向縣衙求助,以免誤了劉景與全有德的前程。

“好了,你先去監管疏通事宜,若有其他事,本縣再喚你。”

在黃勝眼中全績還上不了檯面,方才賜字只是眾官起了酒性罷了。

“小人告退。”全績躬身退至樓梯,快步出了正店。

全績剛在石街上行了三五步,身側便傳來了呼喊聲。

“績哥兒且慢。”

街左走來三人,開口者正是徐來之孫徐盛。

“真是趕巧,八哥也在此處?”全績笑迎拱手。

“唉!非也非也,今日我等是特地來看績哥兒疏通府河的,這場面真是熱鬧啊。”徐盛指引同行二人先走,在二人身後縫隙與全績說話。

“八哥,這兩位是?”全績禮節性的看向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