禰衡勉強擠出兩個字:“不是……”

事實證明,正在氣頭上的曹初和徐庶是不會跟人講道理的。

徐庶哼了一聲,拳頭舉在半空中:“我讓你說話了嗎?”

曹初也哼了一聲,拳頭懸在禰衡頭一遍!”

禰衡的衣領被一左一右提著,望著腦袋上一大一小兩個拳頭,欲哭無淚。

越是名氣大的人越是不敢殺他,但這幾個身份不明的人殺他可就毫無顧忌了啊!

禰衡到底還是怕死的。

其實曹操除了出身讓人詬病之外,平日裡的名聲還是不錯的,尤其是在他奉迎天子之後。附近不少無家可歸的流民也會因為民屯這一政策而慕名跑去許都。

反正這會兒誇他的人比罵他的人多,至於禰衡所說的“篡竊之實”更是半點影子都沒有,空口白牙給人潑髒水呢。

其實只要有心查一下禰衡的經歷就會發現他這個人挺奇怪的。

建安初年,他去潁川的時候身上懷揣著一塊刻了字的板子,希望得人賞識,但禰衡卻始終沒有遇到自己的伯樂,以至於板子上的字都被磨得模糊不清了。

這說明他並不是像水鏡先生司馬徽那樣真正淡泊名利的隱士。

但他若想當官,又為什麼要把人都得罪個遍呢?

曹初瞧了他半晌,突然道:“大將軍袁紹出身顯赫四世三公,坐擁四州之地,威震北方,依你之見又是如何?”

禰衡一嗤,鼻血又流下一截:“袁紹沽名釣譽,不過承祖上蔭蔽而已,實乃一草包耳。”

曹初聞言不怒反笑,一手鬆開他的衣領,把拳頭放下了:“別打了。”

徐庶似乎也看出了什麼,拎起禰衡的衣領把人往邊上一丟。

崔鈞望著他直搖頭。

有些被他罵的人是心胸寬廣不想跟他計較,但一旦真的有人要跟他計較,禰衡絕對逃不過一死。

不管禰衡罵人到底是真的因為憤世嫉俗還是沽名釣譽,其結果都是一樣的。

不可否認禰衡的才華,但他卻始終看不清一點。

他所看輕的文臣無一不是才幹出眾,正是這些人給上位者上書以及幫助上位者把政令實施下去,亂世的烽火才得以一步一步安定。

他所蔑視的武將或是豪氣沖天,或是嚴明沉穩,這些人上陣斬敵無數乃至馬革裹屍,正是平定亂世的主要角色。

他所譏諷的袁紹平定四州,縱橫北方,威震四海,折節下士,實行德政,受百姓愛戴。

他所嘲罵的曹操早年為官時不懼權貴,天下大亂後散盡家財,徵召義兵,力討董卓,剿滅黃巾,於政治上重賢愛才,賞罰分明,尚禮重法,撥亂反正,安撫流民。身居高位卻衣食節儉,不好華麗,所穿多為舊衣。

他所羞辱的劉表名列八駿,治下愛民,開設學官,引得無數學子來投,就連許多隱士也選擇去荊州避難,賈詡曾評價劉表若生在太平盛世則是三公之才,可見其成就。

禰衡有什麼資格看不起這些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