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六章 只有二成的成品率(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後世一根槍管從鋼錠到成品需要經過多少個步驟,李元吉並不清楚,但是在現在,這個步驟也很繁瑣。
首先就是要融化鋼錠,然後直接將鋼水倒入磨具中,製作成現在槍管的模樣,接著是掐頭去尾,將兩端多出來的截掉。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然後是打磨,要將整個槍管打磨的光滑鋥亮,然後才是放在機器上進行鑽孔。
鑽完孔之後還要進行二次打磨,不過這一次打磨的是槍管的內部,這個要求就更高了,現在一名熟練的工匠,一天最多也就只能打磨兩根槍管,而且因為是人工打磨,質量方面無法得到保證,所以在這個階段廢品率也同樣很高。
如果說鑽孔的時候能有九成以上的成品率,那麼打磨完之後,一百根槍管還能剩下五十根就算是謝天謝地的了。
不過關於打磨這事,科學院這邊倒是也有了想法,他們正打算用跟鑽孔同樣的方法去打磨,至少機器打磨出來的,可以誤差範圍控制到最小,人需要做的,只是控制著槍管的進出就行了。
打磨合格之後,才是膛線的刻畫。
而膛線的刻畫可不是隨意的畫上去一些線就可以的,首先,每根線的距離有嚴格的要求,兩根陽線和陰線之間的直線距離必須一模一樣,就算是有誤差,誤差也只能是一根頭髮絲的一成。
當然,這個要求對於他們來說,那就是不能有誤差。
機器的速度快,就算人再怎麼控制,也不可能跟上機器的速度,所以用機器刻畫出來的膛線,存在著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線條不勻,甚至能重複畫上很多條線。
而李元吉的要求又是111,既膛線的螺旋長度為槍管口徑的11倍。
當然,這個看來很複雜的問題,其實也並沒有難倒這些科學家們。
先是利用模型,不斷的去測試研究,最終找出了旋轉一圈的長度和距離位置,然後又透過集思廣益的方式,製作出了一臺很高科技的裝置。
裝置是一臺以木頭為框架,然後採用了大量的齒輪卡扣等鋼鐵產物,透過聯動裝置將其除錯好。
而最終的結果就是,只需要定期的檢查聯動裝置是否正常就可以了。
至於操作,那就更是簡單的很,一個手動控制的轉盤去轉動就可以了。
因為所有的東西都已經設定好了位置,轉動的速度越快,槍管離開和自轉的速度就越快,轉動的速度慢,則槍管的離開和自轉的速度也相對較慢一些。
等到這一次徹底離開之後,則反向轉動,槍管則會跟著反向轉動並且逐漸的靠近,進行第二次的膛線刻畫。
而刻畫一根膛線,需要來回轉動一百次,也就是五十個來回。
而被李元吉認為是最難的膛線刻畫,在這裡反倒是不是最難的,雖然誤差也有,但至少可以保證六成以上的成品率。
這個效率在這個時代,那可不算是低的了。
當然,主要還是內部打磨那一塊出了問題,結果就導致了一百根實心槍管,經過鑽孔後剩下了九十根左右,內部打磨過後直接銳減一半,甚至只剩下四十根就算好的了,在經過後面的,也就是說,一百根實心槍管,最終成品能用的,最多也就剩下二十五根左右,甚至大多數時候只在二十根。
整體百分之二十的成品率,這個合格率可就夠低了,甚至是難以接受的。
步槍其實早就設計出來了,雖然不知道效果怎麼樣,而這個又必須要等到子彈研究出來以後再去決定。
而現在沒有停工,是在研究生產工藝,看能夠改進,然後提高成品率,增加生產效率。
至於槍的口徑,實在沒辦法,李元吉只好搬出了毫米、厘米和米這個大殺器,將步槍的口徑規定為了8毫米。
為什麼不是7.62或者5.56?
原因很簡單,發射藥的效能問題,現在的發射藥跟火箭炮的發射藥是一樣的,不同的只是顆粒更小一些。
雖然顆粒狀可以更充分的燃燒,提供更大的動能,但奈何於自身的效能就那樣,再怎麼分部規劃,他能提供的動能也總有一個上限。
所以只能採取相對較大的口徑,儘可能的多裝填一些發射藥來增加子彈的動能,以此來提高子彈的速度和射擊距離。
至於步槍的樣式,沒什麼好看的,在李元吉看來單發手拉式步槍其實都一個樣,外觀上沒什麼太大的差別。
但是當那把樣槍被拿在手上的時候,李元吉還是有股莫名的自豪感……
喜歡唐朝最佳閒王請大家收藏:()唐朝最佳閒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