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二章 去留問題(第2/2頁)
章節報錯
但不管他們有沒有私底下訓練,這些訓練都是在自家附近進行的,就算是軍府組織的訓練,也不過是去縣裡半個月而已,有什麼事情也能及時的照應到。
而離家最久的,就是在戰時,短則半年,多則兩三年,另一個是接受戍邊任務的時候。
不過戍邊是各個軍府輪著去的,一次三年,一般而言,一個府兵在成為府兵之後,運氣好的話,這輩子只需要戍邊一次就完了,運氣不好的需要兩次,但三次這種情況是絕對不可能的。
像玉門關那種三年又三年,一支部隊戍守了七年的情況,在唐初還是比較尋常的。
因為那時內部到處都是戰亂,也抽不出兵力去輪換,這種情況直到貞觀中後期才得到改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當然,那只是歷史,早在軍事改革之後,李元吉就已經對戍邊的部隊進行了輪換。
而軍隊職業化,便意味著一旦參軍,就需要四年無法回家,就算是有假期,但事實上,假期大多數是針對士級以上的,普通計程車兵根本沒機會享受假期,除非遇到家庭重大變故才有可能被獲准假期。
他們熬過了四年,雖然待遇很好,留下來的待遇將會更好,可他們卻不知道下一個三年,自己是否還能夠這麼幸運的活下來。
倒不是他們怕死,而是因為他們已經太久沒有見到自己的家人了,他們想要回去,甚至有些人擔心,自己這次若是不回去的話,會不會斷了後?
這是大多數人擔心的問題,而這也是個比較尷尬的問題。
唐軍的參軍年齡在十八,也就是成了丁男之後,這個年紀剛好是成親的年紀,雖然有些人會早一些,但受制於家庭經濟因素,很多人都是一拖再拖。
也就是說,軍中年紀在二十二三左右的將士,實際上這個年紀是最好的戰士,可這些人卻大多數打著光棍。
放在後世來說這個年紀還小,可在這個時代,他們已經屬於老男人了。
傳宗接代這個事情,李元吉即便是皇帝,也不能去幹擾人家。
“想走的發放路費,另外通知沿途驛站,持退役證明的,必須無條件接待,併為其準備口糧,提供歇腳的地方。另外,每人再給他們兩個月的軍餉作為退役的安置費用,這筆錢暫時從內府出。”李元吉想了下,雖然也想多給一些,但卻受限於沒有太多的資金可用。
那些備用資金倒是可以,可給的多了,也就破壞了自己的計劃,所以只能暫時先這樣,等以後有錢了,再去補償他們一些。
而且事後補償這事,其實也是個收買人心的好手段,至少證明了朝廷沒有忘記他們這些曾經在疆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老兵們。
而這些老兵在回家以後,對於整個大唐的穩定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安撫好了他們,基本上就可以杜絕某一地區可能會發生的叛亂,因為這些人不可能允許他們破壞這久違的安寧,以及破壞對他們念念不忘,皇帝的江山。
“至於想留的,同樣是發放路費,給他們兩個月的假期回鄉探親,不過在走之前,要先把授銜的事情做完,該提士的提士,有能力的,也可以被列入實習副隊的名單之中。
另……
無論是走的還是留的,名冊一定要留好,朕不希望將來有一天,後人們找不到他們曾經為這個民族奮鬥過的痕跡。”李元吉望向遠方,情不自禁的說著。
遠征軍被分為了三個部分,一部分由李靖的副將高楊負責,繼續鎮守吐蕃高山州),而這部分人的軍銜問題暫時還沒有處置,但卻已經被獲准輪流回鄉探親的資格。
另一部分則由張亮負責,繼續鎮守吐谷渾以及玉門關一代。
而最後一部分,就是蘇定方帶回來的這七萬多人。
老實講,大唐現在承受不起大量軍人退役的事實,所以無論如何,必須要留下大部分,但也必須要讓一部分人離開。
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優秀,而是朝廷必須要兌現自己的承諾。
今年是一個較大的退役期,整個大唐七十餘萬兵力中,有近五十萬都到了期限,一下子更換五十萬人,戰鬥力必然無法保證,所以不能這麼做,只能分批逐漸的退役。
回來的這些人是幸運的,因為他們可以不用超期太久,但也是不幸的,因為離開之後的他們,在待遇方面必然比不上那些留下來的。
而留下來的那些人,不僅軍餉也跟著漲了,並且還得到了承諾,最多兩年,誰想退役可提前一年打報告,然後會安排人員離開,而退役的時候,他們將一次性得到一年的軍餉補助。
喜歡唐朝最佳閒王請大家收藏:()唐朝最佳閒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