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光愣了,大臣們也愣了,不得不楞,太子雖然已經展現出了自己的成熟,但現在就來幹這些事情,大臣們還是覺得有些太早了。

看看太子,再看看自家的那些兔崽子們,大臣們一個個的突然有了種想回家揍人的衝動。

命令已經下發出來了,李承光連拒絕的資格都沒有,身為太子,早晚要經歷這一步的,沒有經歷過太子監國這一步的太子,根本不是一個完整的太子。

而只有經歷過這段經歷,對於一個太子而言,才是真正的成長。

而這對於太子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做好了,等於是將自己的能力展現給了全國的百姓,滿朝的文武,這對於自己將來即位有著巨大的幫助。

畢竟沒人希望將來的皇帝會是個什麼都不懂的昏君,而對於目前的李承光來說,這個驚喜似乎來得有些早。

雖然沒有直說太子監國,但實際上已經差不多了,這是李元吉給李承光的一次歷練的機會。

李承光也不敢浪費這個難得的寶貴機會。

於是,散會之後,李承光便將自己關在了書房中。

一遍又一遍的看著艦隊帶來的資料,上面記載著沿途每一個國家的情況,雖然並不是特別的詳細,但這已經是他們探知的全部了。

上面不僅包含了各個國家的權力情況,還包含了資源,以及大致的人口情況,這對於李承光制定接下來的計劃,是非常有幫助的。

用了三天的時間,李承光研究透徹了這份包含了十多個國家的資料,又用了五天的時間,李承光制定出了一個初步的計劃,隨後又用了十天的時間,對照著那份資料,對這份計劃進行了詳細的更改。

然後,李承光親自跑遍朝廷各部,將這份計劃拿來與大臣們商討,希望可以發現其中的問題。

大臣們還真的發現了一些問題,但都不是什麼致命的問題,而最讓大臣們欣慰的是,在細節方面,李承光的思路倒是跟李元吉如出一轍。

比如說銅礦石,油棕,橡膠等戰略必備物品,從那裡搞來的價格自然是越低越好,當權者心中會有一個底線數字,但對此李承光卻絲毫沒提,而是將這個權力完全的交給了使臣去解決。

雖然李承光已經瞭解的夠多了,但畢竟沒有去過當地,對那裡的真實情況並不瞭解,紙面上的資料,並不能代表全部,在這方面,他倒是全權授權給了使臣。

換句話說,李承光繼承了李元吉只管大方向的優良傳統,這就給了使臣比較大的操作空間。

一個月後,這份計劃被提交到了李元吉的案臺上,李元吉仔細的看了遍這份計劃,實際上對於這份計劃,李元吉早就知道了。

李承光來彙報過,大臣也來彙報過,上面哪些地方是誰的主意,李元吉一清二楚。

然後,大手一揮,一個允字出現在了計劃的下面,然後就是玉璽印章。

緊接著,李元吉將一個新的難題重新扔給了李承光,使臣的人選,由李承光來決定。

李承光選定了兩個使臣,一個順著安南南下,一個則順著流求南下,艦隊也一分為二,這樣可以節約一半的時間。

當然,考慮到要談判,要交易,所以即便分成了兩個艦隊,出航時間也未必會比第一次短。

而另一邊,李元吉則是對著工部一連下達了四道命令。

中線南北鐵路要加快速度修建,爭取明年年底之前完工通車,其實現在修建的已經差不多了,因為是分段修建,之前因為人手的原因而導致每一隊人需要負責的距離有些遠,但隨著新人的上位,他們已經有了能力去提速了。

海城造船廠擴大規模,同時對人員進行拆分,人員早就分為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原來的人員,一部分是來自南方的船匠,他們在這裡學習,等到廣州造船廠建好以後,他們要回那裡,現在這部分人已經學的差不多了,軍艦這種高難度的建不了,但運輸船這種二類船隻,他們已經可以單獨建造了,圖紙工序什麼的都是現成的,又有老師傅手把手的教,這個並不難。

人員拆分,也是為了增加產能做準備的,提前讓人練練手,免得到時候不知所措。

廣州造船廠也要加快速度,並且增加三個船塢的建設,要達到完工的時候,可以同時開建十艘運輸艦。

擴大長安機械廠,洛州機械廠的同時,在鄭州新建一座機械廠,年產規模要達到五萬臺卡車,這裡是十字鐵路的交叉點,大唐交通最方便的地方,將機械廠設在這裡,有利於後期的資源運輸。

ps:感謝白嶄堂的一萬起點幣打賞!明天加更一章!

喜歡唐朝最佳閒王請大家收藏:()唐朝最佳閒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