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九二章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第2/2頁)
章節報錯
然後,這十年來,按照各個年代不同的物價來計算,稅收,課賦,南安縣十年時間一共上繳了六千貫左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很顯然,這六千貫當然是落入了這些人手中了。
對於一個商業幾乎為零,人口只有幾千人的小縣城來說,這個稅收數字其實不算低了。
什麼?你覺得這就算完了?
錯了,南安縣的問題雖然不小,但是在整件事情中,這僅僅只是普通的,或者說是稍微嚴重一點的一個而已。
除此之外,近幾年開始,隨著整個大唐商業的發展,安南這邊的商業情況也有所好轉,雖然跟內地比起來還是差得遠,但是跟以前比起來,那可就頂呱呱了。
而在這些商業操作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走陸路的,所有貨物的目的地必須是古勇縣,而走海路的,目的地必須是河內,雖然不用開到河內城,但是這個時代河內是直接到海邊的,他們特意在那裡設定的有關口碼頭。
為什麼選擇這兩個地方?當然是別有用心的。
首先,古勇縣之前並不是個香餑餑,但是隨著吐蕃被納入大唐,永昌國日漸衰退,據說永昌國王早就舉國內附的想法,但是其他內附的國家給他提了個醒,所以遲遲沒有做下這個決定。
但這並不妨礙古勇縣的地位,吐蕃沒了,也就意味著,古勇縣這條交通線,已經變的極為安全了,至少不會遭到吐蕃人的搶劫。
而從交州,朝著西北方向走不遠就是交趾,接著就是古勇縣,再往前就不屬於安南了,這裡是安南與大唐相鄰最近的一個縣,然後沿通海,拓東,北上益州,經劍州開始向東南走,過興元府後便是長安。
這條路雖遠,但是卻不難走,雖然麻煩了些,但是已經形成了一條固定的通道,而且沿途還有驛站。
這麼做的目的很簡單,他們想在稅收上面動手腳。
這幫人在安南手眼遮天,但是出了安南,誰鳥你啊?
於是就有了這麼一個計策,外面的貨物進入安南的時候,必須到古勇縣納稅,這個是需要兩邊通對的,稅收是要按照比例上繳朝廷的,兩個地方的事情,他們沒那麼大能耐去動手腳。
而真正動手腳的地方,在古勇縣之後,到整個安南的其他州縣。
價值一百慣的貨物,從古勇縣離開的時候,就剩下了七十貫的貨物,而到了下一個地方,就按照七十貫去納稅就可以了。
而另外的三十貫,從官府層面來說是逃掉了,但是從商隊方面來說,他們並沒有逃掉,這三十貫依舊要納稅,只不過是給了某些人而已,這部分不會有任何的字據,但是不交,或者不聽話,那麼抱歉,安南沒你的活路,而且在這裡,這個環境下,死個人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
所以說,每個往來的商隊,除非到了古勇縣就交貨離開的,不然到了後面,必須按照這裡的規矩走。
而這些商隊,講真,外面的商隊並不多,而且安南這地方都知道環境惡略,商隊一般也不想來這邊,就算有來的,也是在古勇縣交貨匆匆離開了事。
在商鋪動手或許有些太嚇人了,這場面太大,難以控制,所以他們並沒有在這方面動手。
覺得這事就這麼過去了?太天真了。
這些商隊繳納了暗稅之後,並不算到頭,然後按照貨物價值,每五十錢,需要在繳納一錢的地稅,同樣沒有任何的字據,交錢就是了。
如果在一個縣這麼搞,雖然震驚,但也不止於此,可這幫人偏偏是在整個安南這麼搞的。
就算往來的商隊不多,可整個安南這麼大片地方,積少成多,一年下來就要被吞掉多少正常的稅收?
透過金錢攻勢,楊彪等人迅速的攻下了一群又一群的官員,在金錢面前,這些官員倒不是沒有耿直的,可耿直沒什麼卵用,很快就會發現,你根本適應不了這裡的環境,然後兩腿一蹬直接嗝屁。
日子久了,牽扯進來的人就越來越多,日子久了,上了這趟車的,也就想下也下不來了。
之前抓的那一百多人,屬於楊彪三人手下的第一核心集團成員,在此之前,他們相互監督,相互幫助,共同發財。
呵呵,事情還遠遠沒完呢……
喜歡唐朝最佳閒王請大家收藏:()唐朝最佳閒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