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三四章 老學究的傲氣(第1/2頁)
章節報錯
新修的這條路,是從長安通往涇陽縣的。
作為連線北部地區的第一座縣城,道路方面自然也就是近水樓臺先得月。
等待了數年之後,涇陽終於等來了一條屬於他們的水泥路。
水泥路的路面並不能算是很平整,人工處理的路面,不可能像壓路機壓過那樣光滑平整,加上水泥路自身又沒有伸縮性,屬於硬性路面,所以也不適合用壓路機在上去壓。
但即便如此,所謂的不平,其實也就是一點點的不平整而已,相比較而言,還是比較歸整的。
厚厚的稻草穿成席,然後鋪在剛剛修好的路面上,避免陽光暴曬,從而形成地面的裂痕,除此之外,還不能使水泥路中的水份流失過快,所以還要不斷的在上面灑水。
而灑水也就是先多後少,逐步的減少,讓其儘可能的以最慢的速度乾燥,這樣造出來的路面,會更加堅硬耐用一些。
雖然壓路機只有兩臺,可是修路的速度卻並不慢。
而在後面的過程中,對於施工的步驟進行了一些微調,這也就使其七天內便可修好一段長三里的路面,比之前整整節約了一天的時間,而且工序質量什麼的,沒有絲毫的減少。
按照現在的這個進度,修好這一條路,大約需要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加上後期的一些處理,一共也就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徹底的修好這條路了。
新修的路考慮到了排水的問題,長洛官道在遇到大雨天氣的時候,路面上還容易積水,甚至是兩邊的地內的水還會倒灌入路面,雖然不影響通行,但長時間的浸泡,對路面畢竟也是一種損害。
所以這一次他們採取的是將地基抬高,並不需要抬高多少,三十厘米左右的高度就足夠了,這樣在加上五厘米左右厚度的水泥層,放在現在的環境下,是足夠使用的。
期間,工部官員不斷的前來視察施工進展,同時也有不少的其他技術人員前來學習考察,試驗路段,同時也是對他們將來的要求,誰也不敢有任何的馬虎。
而直到這個時候,許海才帶著人有些不太情願的姍姍來遲。
作為這些裝置的研究人員之一,這一次修路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工部掌握經驗,也不是讓他們震驚的,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要檢驗一下這些裝置的可靠性。
同時,要根據使用方的切身感受,來對接下來的型號進行改進,以便可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但是這個時候的許海,正忙著搞推杆呢,那個問題已經困擾了他很久了,可是直到現在,他也沒能找出一個合適的辦法來解決。
而這個問題無法解決的話,也就意味著,無論是農業還是施工方面,每一次的使用,都必須要有大量的人員配合,單靠司機一個人是很難搞定的。
一方面是研究陷入了困境,一方面卻還要來調查這些裝置的使用情況,雖然許海心裡很明白,這些事情也必須該由他們親自前來調查聽取意見才可以做出更好的改進。
可他有些不滿的是,上面非要讓一個負責人跟著一起過來。
若是讓許海做決定,派幾個學徒來這裡記錄一下,回去轉告一下就可以了。
學徒畢竟也跟在身邊不短時間了,該如何去描述那些問題,他們還是沒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