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零二章 皇帝家事(第1/2頁)
章節報錯
麻沸散,其實就是最早的麻藥。
內服的一種麻醉藥物。
這些日子以來御醫們也沒少閒著,似是也緊隨著大家的步伐搞起了科研,麻沸散在經過一系列的版本改進之後,在注射方面也具有不錯的效果。
而且這一方面已經被運用到了臨床階段,特別是在軍隊中,一些斷腿斷胳膊的。
而注射麻沸散最大的好處在於,他可以根據劑量來控制麻醉的區域,而不像以前那樣,只能內服,至整個人昏迷之後才可以。
兩者相比,自然是內服的危害更大一些。
而且時間長了,也更容易對腦袋產生影響。
孫思邈沒有說這個影響,因為這個時候對於李淵來說,腦子清醒不清醒,會不會有問題已經不重要了。
一個將死之人,哪會去在乎這些?
但是作為一個醫生,在這件事情上,孫思邈同樣沒有任何的決定權。
即便李淵不是太上皇,在這種情況下,他也只能給出個建議。
但是對於做決定的人來說,做下這個決定無疑是最痛苦的。
孝道,不僅僅只是嘴上說的那麼簡單。
在這個時候,何為孝?
大約很多人都會選擇讓長輩活著,不要讓他們輕易的死掉,自己要盡最大的努力去挽救他們,哪怕明知道無可救藥?
此為孝,但此又為不孝。
明知事不可為,卻依舊要讓長輩遭受如此痛苦,這不是折磨嗎?這不是讓他們在活受罪嗎?
兩者無論怎麼選,都會有另一面在刺激著,在拷問著,但是具體該怎麼選,完全要看個人的抉擇了。
沒有人可以幫助你,但是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前者,因為那是能夠看到的孝,他們雖然知道早些離去,還能少一些痛苦,可就是放不下心中的那個約束。
李元吉也同樣在糾結,道理他同樣懂,以他後世人的思維,這個時候應該是趕緊問問李淵,看還有沒有什麼想做的事情?儘可能的滿足一下。
有時候選擇放棄,並不是不愛,只有那種從頭到尾都未曾努力過的,那才不是真愛。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李元吉問著。
“臣的想法對陛下沒有任何的參考價值,況且臣的父母早已不在。”孫思邈苦笑著搖了搖頭,繼續道:“如果是臣本身的話,臣估計會選擇安靜的離開,這一輩子該做的,不該做的,能做的,想做的,全都做了,便是此刻要臣去了,臣也心滿意足了。”
李元吉笑了笑,孫思邈的想法果然沒有任何的參考價值。
歷史上孫思邈對於子孫後代最大的貢獻在於《千金要方》,並且在唐朝建立後,與朝廷合作完成了歷史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
但是現在,在李元吉的推動下,孫思邈對於子孫後代的影響更大了。
《千金要方》在朝廷的配合下,從各地收集了數萬幅方子,並且由他這些年帶出來的弟子在各地不斷的測試,總結,然後完成了這部比歷史上更加完善,藥方更多的醫學類百科全書。
而最大的好處在於,印刷術的出現,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以及推廣性,得以讓這部醫學類百科全書可以成千上萬本的印刷出來,然後散佈到各地去。
現在幾乎是所有醫生人手一本,上面的記載已經詳細到了同樣的病,不同的症狀該如何用藥,用藥多少都寫的很清楚,而整部作品,更是達到了史無前例的九十多萬字。
九十多萬字,在古代,那絕對是天方夜譚般的存在,可就是完成了。
當然,有一點需要考慮到,這部醫學百科全書,他的內容並不是孫思邈一個人創造出來的,而是由朝廷下令,各地負責收集,然後送上來,再由孫思邈及其弟子們去一幅幅的測試,寫評,他們不需要去思考為什麼要用這一服藥,他們只需要去印證藥方是否是正確的就可以了。
然後就是有專人進行歸整,同一類的藥方,歸結在一副篇章內,然後整理印刷。
至於收入,這個收入沒辦法劃分,因為涉及到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這部書的版權,就歸了醫學院所有,但著作人依舊是孫思邈。
而與此同時,孫思邈身邊還有另一群人,就是根據藥方去研究藥效原理,然後編寫了另一部藥典。
或許是李元吉對歷史上那些影響力較大的著作有所偏愛,於是這部藥典就被稱之為了《本草綱目》,上面記載了所有大唐能夠找到的藥材,以及大唐勢力範圍能夠到的地方所擁有的藥材。
而如今,大唐本土的基本已經完成,外部的依舊還在探索,但是經驗已經有了,剩下的只是努力去做就可以了。
對於孫思邈來說,哪怕現在就去了,他依舊不用擔心《本草綱目》是否會夭折,因為他的學生也可以完成這些。
現在,孫思邈對後代最大的影響,除了這兩部醫書之外,還有就是培育了大量的醫學人才。
醫學院的創立,才是孫思邈最為重視的,但他畢竟精力有限,不可能照顧到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