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君宮的規模並不大,但那只是現在的規模。

此時的忠君宮,僅僅只是將善和坊推倒重建,而這在計劃中僅僅只能算作是一期工程。

後面還要繼續推倒通化坊,興道坊,開化坊三座坊市。

三座坊市靠近朱雀大街的位置,全部預留出部分空間,這裡將來將會被修建成一座大型的廣場,正中央部分是一塊高大的石碑,四周為供奉靈位的宮殿。

四座坊市集於一體,加上石碑與廣場,共同形成了忠君宮。

不同的是,這裡沒有宮牆,宮殿,綠蔭,山水,就是這裡的一切。

裝飾的也相對豪華一些,金黃色的瓦片,鋼筋混凝土建造的主體,四周的窗戶,全部採用了玻璃。

這足以使長寬均在一百五十米的大殿,可以充滿了亮光,即便是在宮殿的正中央,也不會感覺到太過昏暗。

時間,在一點點的推移著,整個長安的氣氛,也是越來越濃重。

城外等候著的,不僅僅有安放靈位的將士,還有這些將在此處安家的將士家屬們。

大唐,乃至整個華夏曆史上,所有人都是第一次搞這種活動,沒有人有過任何一點點的經驗,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李元吉的要求,以及各方商議過後的結果來辦的。

將士們手中端端正正的抱著一塊塊的靈位,邁著整齊的步伐,一步步的踏過金光門,走在最前面的,是一面印著金色唐字的大旗,身後是一隊禁軍緊緊的護衛著,再往後,才是那些抱著靈位的將士。

隊伍行進的速度很慢,但卻從一開始,整個隊伍便是延綿不絕,似是看不到尾一樣。

好在城內的秩序很和諧,沒人有膽子敢在這個時候搗亂。

……

緊鄰太平坊的忠君宮一號宮殿內,李元吉正帶領著大臣們站在那裡,靜靜的看著。

整個長安的官員,除了需要值備而無法離開的以外,所有官員,都在殿外的空地上候著,甚至連道路的兩邊都是,其規模,其場面,絲毫不亞於每年一次的大朝會。

“陛下,最先安置的是陣亡於開國戰爭時期的將士,不過由於時間太多久遠,加上一些歷史因素在內,所以臣等未能找到所有在此次戰爭中陣亡的將士名單以及生平事蹟,目前僅僅只找到了六千多份資料。”程知節面色有些凝重的彙報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開國戰爭,程知節參與過,很多人都參與過。

但參與歸參與,那個時候,他們就已經是將領了,一個將領,又能夠清楚的記住自己手下多少個士兵的姓名以及事蹟?

況且,那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中間又經歷了那麼多的事情,加上他們一個個的年紀也大了,也記不清楚了。

但是在這件事情上,他們並沒有因此而去懈怠。

每一個人都在儘可能的去想,能想起來的,就寫下來,儘可能的聯絡自己能記著的,還活著的手下,讓他們也幫著一塊想。

可在這個時代,在這個現實情況下,努力了小半年的時間,最終也才蒐集了六千多分資料,然後便被製成了這幅靈位,上面記載著他們的生平事蹟。

有些人記載的很清楚,很詳細,也有些人上面僅僅只有一個名字,以及參與過某場戰役,記載的內容可謂是寥寥無幾。

李元吉點了點頭,關於這件事情的一些細節,他並沒有來得及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