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一章 思想不同(第1/2頁)
章節報錯
新軍的作戰模板就是後世一戰時期的軍隊。
因為是剛剛起步,所以李元吉給他們制定的目標也並不算高。
但實際上這個目標已經很高了,讓唐朝的軍隊具備一戰時期軍隊的戰鬥力,單單只是想一想,就覺得很恐怖。
但若是仔細的看的話,又會發現雖然困難是有,但真的認真去做的話,未必就沒有希望。
二十世紀是人類進步最快的一個世紀,同時整個世界也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
就軍隊作戰而言,在二十世紀,總共經歷了四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傳統的軍隊作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在現代化軍隊面前,傳統軍隊根本不堪一擊。
第二階段是一戰時期,同樣裝備了現代化裝備的軍隊,只能利用塹壕戰這種兩敗俱傷的戰法去打仗,不是人類不夠聰明,而是科技和時代還沒發展到那個地步。
第三階段則是二戰時期,塹壕戰被徹底的淘汰,轉而取代的,是機械化與運動戰,裝甲戰等等。
第四階段則是20世紀後期,軍隊從機械化轉變為資訊化,高科技作戰。
雖然在此之前,已經有了不短時間的積累,當時的科技手段可以支撐這樣的進步。
但話又說回來了,現在的大唐,實力真的就很差嗎?
說句不好聽的,裝備的製造水平肯定是不如清末時期的,但是鋼鐵的產量,卻遠遠高於清末,大量的冶鐵作坊,或許可以被稱之為冶鐵叢集更形象一些。
只要被發現的鐵礦能夠形成規模,其周邊必定會有數量不等的冶鐵作坊。
而這些作坊只是對鐵礦石進行初步的加工,提煉成鐵錠鋼錠,然後在轉運其他工廠進行二次加工。
裝備製造的效率低,這個似乎並不重要,現在大唐是獨樹一幟,根本沒有壓力,可以用笨方法去製造,然後再去逐步的改進。
最開始的人工打造,到現在,不也開始利用蒸汽機來製造裝備了嗎?效率不也提升了很多倍嗎?
禁軍之所以沒有被稱之為新軍,雖然他們的裝備跟新軍一樣,但實際上,劃分新軍的定義並不是裝備,而是思想。
禁軍的兵員都是久經戰陣的老油條,他們的潛意識裡,更多的還是以往的戰鬥方式。
雖然接受了現代化的思想,但有些時候,兩種思想交替的時候,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
而軍校裡的這幾千人就不同了,來的時候是一張白紙,沒有經歷過以前的戰鬥,李元吉想怎麼畫就怎麼畫,這些人相比較而言,更容易接受新的東西。
說白了,就是兩種不同思想的碰撞。
同樣的裝備,放在不同人手裡,用出來的效果也會不同,這是毋庸置疑的。
而在李元吉的定位中,新軍的裝備應該是步槍,機槍,火箭筒,迫擊炮,手雷,如果有可能的話,可以配備狙擊槍。
當然,狙擊槍也就只能想想了,目前來看,遙遠的讓人不敢想象。
而目前,機槍和迫擊炮這兩個東西,暫時還沒有裝備,不過在研究方面已經有了一些突破,不久的將來,很有可能會被列裝。
……
“你們每一個人,都不能決定你們的生與死,至少,在你們殺死一百個敵人之前,你們是沒有權力去選擇死亡的。因為朕,因為大唐在你們身上傾注了太多太多的心血,你們每一個人能夠走到今天,所花費的代價,足以將幾十名新兵訓練成百戰精銳,所以,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輕易的去放棄自己的生命。
除非敵人已經將刀架在你的脖子上,而你又擔心自己無法守住秘密的時候,這個時候,你才有資格選擇死亡,永遠不要將自己置身於毫無反抗之力的境況中,無論何時,在最後一絲力氣用光之前,你需要好好的想一想,接下來該怎麼做……”
李元吉的話不斷的回想在腦海裡,這是李元吉再給這一百零七位學員上課的時候說過的一段話。
可以看做是新軍的核心思想之一,而簡單的翻譯一下,其實也就兩點,不要輕易的選擇死亡,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儘可能的多拉著幾個敵人同歸於盡。
而這個說法,又與後面的說法相互矛盾。
前面這個看似給人一種膽小鬼的感覺,可後面卻又要求將士們敢於亮劍,勇敢作戰,無謂生死。
很矛盾,但似乎有解釋的過去,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