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九章 聲東擊西(第1/2頁)
章節報錯
廟算,始自於夏朝,每逢國有戰事,必先告於祖廟,議於廟堂,成為一種固定的儀式。
說白了就是一種祈求心理安慰的一種形式,更有帝王還會進行占卜來測算。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智開發的越來越強大,廟算,已經不僅僅只是禱告祈福那麼簡單的事情了。
特別是到了李元吉當政之後,廟算這種延續了千年的儀式,自己也不好取消,畢竟這是封建社會,一些事情還是必須要相信的,再者有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發生,也導致李元吉不得不信。
所以,廟算,在李元吉有意的引導下,已經變成了祈福與戰事前期準備合為一體的形式,雖然還稱之為廟算,但實際上,廟算只是最後一個微不足道的儀式。
“十五萬兵力,加上玉門關的兩萬,共計十七萬人,一石糧約夠一名士兵吃上百日左右,單單只是這邊,便需要十七萬石以上,除此之外,還有各項雜事,開春便開戰,稍顯有些急促了。”新任兵部尚書程知節大大咧咧的說著。
高山草原作戰帶著大批的糧食?李元吉恨不能撬開程知節的腦袋好好看一看這裡面到底是咋長的。
到目前為止,李元吉是無限懷念杜如晦。
雖然自己對杜如晦的確有那麼一些防備,但卻不得不承認,杜如晦還在的時候,這些事情自己是從未操過心的。
如果不是實在沒什麼好辦法,加上自己的意中人張亮也要去進攻吐谷渾,李元吉是絕對不會把程知節放在這個位置上的。
“糧食好說,現在各地都存了不少的糧食,出征前忙個幾天,把糧食全部做成餅或者炒麵就行了。而且那東西也不佔地方,一個後勤兵只攜帶糧食,一次可夠十人吃上十天。”蘇定方回答道,雖然這樣會讓程知節很沒面子,但程知節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兵部尚書,位高權重,但程知節卻是一點也不稀罕,他倒是更情願待在家裡曬曬太陽,看著自己那價值幾千貫的玻璃房發呆。
但打仗不是兒戲,不是裝個糊塗就能糊弄過去的,蘇定方還是一臉正經的說著:“問題的關鍵在於,拿下吐谷渾之後,大軍幾乎沒有時間停留在那裡,需要直接從吐谷渾進攻吐蕃,就怕那個時候吐谷渾會有人動什麼心思。”
“是啊,派誰去合適呢?”房玄齡也是一籌莫展。
關於這個問題,他早就跟李元吉私下裡商議過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但是很可惜,房玄齡的理由依據被統統推翻了。
而推翻他的,僅僅只是一句不痛不癢的話,吐蕃內亂,機不可失!
蘇定方擔憂的問題,也同樣是房玄齡擔憂的問題,甚至為此想了很久的時間,依舊沒能想出個所以然來。
這個計劃太過大膽,甚至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李元吉想用一年的時間,幹完前人幾十年才能幹完的事情,聽起來的確有些天方夜譚的感覺,實際上也正是如此。
房玄齡想進諫,但又不想進諫,所以,他只能把問題擺出來,讓大家來共同做決定。
“一旦大軍攻破吐谷渾繼續南下吐蕃的話,吐谷渾這上千裡的土地,將會處於無人管理的真空期,若是一些吐谷渾人不甘失敗,重新集結兵力對大唐後勤部隊發動襲擊,則後果不堪設想。若是能有人集結個幾萬人發動反擊倒還好說,大不了大軍回頭再打一次,或者調兵上去打。可一旦他們化整為零,以百人,或者千人小隊分散襲擊,得手後便立即隱匿起來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房玄齡沒有說最終的結果,但話說道這份上,是個人都明白他的意思。
一旦這種情況真的出現了,就等於是切斷了十七萬大軍的後路,斷了他們的後勤補給。
這樣的話,大軍又能支撐多久?一個月?兩個月?
這與滅伊吾,滅高昌完全不同,根本不是一回事。
伊吾和高昌多為漢人,且伊吾有大量的駐軍,加上伊吾高昌國土狹小,根本不及吐谷渾一半,就算真有什麼問題,大軍最多兩天就能趕到,根本不需要考慮這些問題。
計劃是很好,兩面出擊,讓吐蕃不知道該阻擋哪一面,但問題也同樣嚴重。
攘外必先安內,這不是一句空話,若是安撫不了吐谷渾,兩面進攻吐蕃就只能是一句玩笑話。
“辦法不是沒有!”一直沒有開口的李靖,也忍不住的開了口。
事實上到了雅州之後,李靖就在思考這個問題,親眼見識了高原的可怕,見識了吐蕃的可怕。
李靖到了那裡以後,已經無法像以前那樣平靜的去看待吐蕃這個並不強大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