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九章 本官需要一個解釋(第1/2頁)
章節報錯
玉門令?
張程微微皺著眉頭。?隨{夢小◢.1a
玉門令這個職位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其實也沒什麼卵用。
玉門關附近主要是軍事關口,往來的商隊較多,所以也聚集了一些商販在此經營,場面倒也還算是熱鬧。
但真正的熱鬧程度還不如關中的一座下縣,所以這玉門令,實際上也就管著幾千人左右的規模,甚至不如自己這個玉門將軍手中的權力大。
“將軍放心,不該說的不說,這些末將都懂。”疑惑歸疑惑,張程還是連連點頭答應了下來,自己雖然年紀大一些,但官職卻沒人家高。
行軍道大總管,這個級別,基本上只有國公級別的才能擔任,最次也得是郡公,但這個就極少了,更多的還是皇帝的心腹大將來擔任。
張程覺得自己管不了那麼多,只要能夠回家就行了。
九年的時間,自己將人生一兩成的時光耗費在了這裡,也是時候回去了。
“將軍,末將有個私人問題想問您一下,不知將軍方便與否?”公事說完,張程開始關心起了私事。
“但凡不涉及到機密的,我都可以回答你。”蘇定方也不是那種喜歡擺譜的人,特別是在鎮北歷練了那麼久以後,除了大局觀得到了增長,為人處世方面也很平和。
“不涉及!不涉及!”張程連忙搖著頭,繼續道:“末將聽說前些年關中地區接連發生災情,就是想問一下鄜州那邊情況怎麼樣?末將老家便是鄜州直羅縣的。”
“放心吧,如果張將軍家眷沒有染病的話,此刻應該是無恙的,去年朝廷下了限足令,各人只准在各自村落境內活動,同時又分派了大量的救濟糧,不說吃飽,但也餓不死人。如今災情已經過去了,至今整個大唐境內沒有出現一起流民案件。”蘇定方笑著回應道。
儘管當初有很多人都帶著質疑的聲音,但是現在,那些質疑卻成為了歌頌的聲音。
一場大災難,沒有流民的產生,餓死的人也僅僅只是少數,古往今來,沒有人可以做到,但是在當朝卻做到了。
聽到確切的訊息,張程那顆懸著的心也終於放了下來。
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了,張程將幾個吐谷渾人經常出沒的地方單獨列舉了出來,一一告訴蘇定方,其他的倒也沒什麼重要的。
另外就是玉門關基本上不會遇到什麼敵人,無論是吐谷渾,還是西突厥,或者其他的馬匪等,都不會來玉門關。
高大的關卡,數千的守軍,來到這裡,將會是他們厄運的開始。
接過了玉門關的防禦,送走了思鄉心切的守軍,蘇定方正式接過了這裡的防務。
但玉門關並不是此行的重點,蘇定方只派了五千人在周圍進行巡邏,餘下的將士,則是休整,訓練一日,休整一日,就這麼來回不停的等待著。
誰也不知道他們到底想幹什麼?
但五萬人的大軍抵達玉門關,著實將四周其他國家嚇的不輕,特別是經常北上打秋風的吐谷渾人。
先前玉門關部署的兵力並不多,但這並不代表周邊各國就可以忽視掉這個地方。
玉門關駐軍的一舉一動,他們都嚴密的監視著,稍有不測,便會立即逃跑。
這是唐朝強大的一種威懾力,雖然幾千人啥也幹不了,但其背後的含義卻不是那麼簡單的。
……
伊吾早在漢時曾被置郡,但因其距離關中大地太遠,中間又間隔著無數不毛之地,漸漸的,漢朝開始放棄了這片土地。
伊吾重回匈奴人之手,單是在漢朝,這裡的戰爭就持續了三百年的時間,雙方你來我往,就這麼不慌不急的拉鋸著。
隋朝時期曾再置伊吾郡,但因末年的戰亂等緣故,無力顧及這裡。
伊吾再次從中原王朝脫離。
伊吾緊鄰玉門關,出了玉門關便是伊吾境內,只是這個兵家必爭之地,現在的日子卻並不好過。
沒有什麼經濟來源,糧食奇缺,東臨大唐,西鄰高昌國,北邊是西突厥的金山部落,南邊是西突厥的善部落,四周皆是強敵。
除了與唐朝做些交易以外,跟其他三個地方進行交易,伊吾也只有吃虧的份。
加之伊吾其實也有不少的漢人,早到漢時,晚到隋朝,都有不少的人前往那裡,有的回來了,有的則留了下來。
只是如今的當權者,是個匈奴人的後代,這裡也是匈奴後代的繁衍地,雖然日子過的不怎麼樣,也沒了往日的風光,甚至不敢提及自己匈奴族的身份,連語言也都漸漸的換成了突厥語或是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