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五章 非常之時,當行非常手段(第2/2頁)
章節報錯
大老遠的便瞅見一大票人朝著村子走來,劉善將分糧的任務交給其他人,而他自己則拿出準備好的資料,靜靜的等候著隊伍的到來。
大部隊並沒有進村,劉措帶著閔賢,以及一個軍官還有幾個兵進了村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劉善連忙上前迎接,將手中的資料遞上,臉上沒有絲毫傲慢的表情道:“小民劉善見過閔縣尊,家父因年紀大了略感疲憊,此時正在家中歇息,小民以命人前去喚醒家父,小民先替家父為閔縣尊賠個不是,這是劉家可捐出的糧食簿,請閔縣尊過目!”
“無妨!無妨!劉公年紀大了,就讓他好生歇息吧,吾觀這裡一時半會兒的也走不了,待劉公醒來之後,吾便親去拜會!”閔賢連忙制止劉善去喚醒劉父,人家沒有傲氣,閔賢這個縣令身上也沒有官僚氣息,也官僚不起來。
……
“捐了近四千石?”
萬綠叢中一抹紅,在全國各地紛紛告急的時候,涇陽縣卻是傳來了喜訊。
所有的地主都等著官倉告急,然後好接力官倉救濟萬民,好從中狠狠的賺上一筆。
像劉家這種一口氣就捐掉近四千石糧食的,倒是萬古一來頭一遭。
親自查閱了名冊,清點了倉庫,閔賢回到涇陽縣之後,立即寫了這封奏疏送到了雍州府。
若是平時,李道宗一定會認為劉家肯定是犯了事,想捐糧自保。
但是現在這個時刻,李道宗也不敢耽擱,直接拿著閔賢的奏疏來到了宮中。
“是,準確的說應該是三千八百石,劉家本是想留下二百石自用的,涇陽縣領閔賢覺得不太好意思,三千八百石後的零頭就沒有要,也一併留給了劉家。據閔賢奏疏所講,在捐糧之前,劉家曾給村內百姓施糧每人一斗作為備用。”李道宗繼續說著,手中拿著的奏疏,僅他一人看過,目前也只有他才最瞭解情況。
“拿來朕看看!”三千八百石,是這段時間李元吉聽過最小的數字,可這卻是收入,而非要糧。
對於全國而言,這點糧食根本不夠塞牙縫的,但對於涇陽縣來說,卻是救命的糧食。
奏疏上寫的比較清楚,閔賢自然不會只彙報有人捐糧這件事情。
在彙報的同時,也將劉家的情況大致的講了一遍。
劉老爺子年過六旬,平日在村中風評不錯,長子劉措,天性平庸,但也無大錯,屬於中規中矩的型別,次子劉舉,性格浮誇,喜仗勢欺人,十里八鄉有名的二世祖,劉老爺子頗為頭疼。
幼子劉善,天性聰慧,自由善於讀書,曾參加了上一次的科舉考試,但並沒有透過第一輪的測驗,後此子在家自學鎮北書院的課本,閔賢對其更是讚不絕口。
如果不是級別不夠,閔賢這份奏疏倒更像是對朝廷推舉人才的一封舉薦信。
“這個劉家不簡單!”看完了這封奏疏,直覺告訴李元吉,劉家所謀頗大,但是,自己喜歡這種聰明人。
如果掌控的好,這種人用起來很順手,當然,若是用不好,也會傷了自己。
房玄齡也接過那封奏疏看了一遍,意見與李元吉幾乎相同。
這手操作實在是太讓人熟悉了,不過也能看出操作此事的人也不是什麼簡單的傢伙,若是加以引導,未來必定會是個不錯的官員。
奏疏很快便傳給了其他幾人,在場的都是將來要入閣的人,這些日子也是沒事就往這裡跑,想多蹭點熱度。
“非常之時,當行非常手段!”一直矜矜業業整理著兵部的杜如晦忽然開口道。
什麼恩怨都成了過去,剩下的問題,是大家要一起去面對的。
繼續說道:“臣覺得陛下應當封劉氏為涇陽縣子,以示獎勵!”
“縣子?區區三千八百石糧,就能封子?此事若傳出去,令天下人如何看待?”魏徵充分展示了自己反派的角色,永遠都是第一個跳出來唱反調的。
但也不是什麼事都唱反調,三千八百石糧,就算朝廷想獎賞他們,給個九品,或者八品的官職就可以了,直接給個正五品上的縣子,又不是戰功,憑什麼?這不符合規矩。
李元吉淡淡的回應著:“此一時彼一時,若能以一個縣子的爵位帶動各地地主紛紛主動捐糧,如今大旱何足掛齒?玄齡,擬旨……”
喜歡唐朝最佳閒王請大家收藏:()唐朝最佳閒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