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敬德滿臉的茫然,前面那些可以說是徒有虛表,但這韓方卻是有真正的技術,這樣的人才即便不收,起碼也應該想辦法將其手中的技術買過來,五十貫不行便一百貫,對大唐而言,擁有這樣的技術,出多少錢都是能接受的,哪怕是請奏皇上,封他個勳位也是可以的。

“殿下可知這一成的產量,對整個大唐而言寓意著什麼?”尉遲敬德看著李元吉,問道。

史官同樣一臉的茫然,想要得到這個答案。

“科學院的原則是在精而不在多,寧缺毋濫,收買韓方的技術,其實就是給真正的人才學習參考用的,讓他們從這些現有的技術中找到規律,從而加以改進,推出更先進的技術。他固有技術,可卻是活在祖輩的蒙蔭之下,用於守成尚可,可用於開拓卻遠遠不夠,本王要的,是能讓大唐永不飢餓的人才,而不是這種稍有些技術,便驕傲自滿,固步自封的蠢貨。”李元吉坦然的告訴了他們答案。

科學院的選拔方式看似草率,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在這個重士的年代,各行各業幾乎都被稱作賤,雖說士農工商,可實際上農民的地位並不高,識字的,沒人會去加入這些賤業。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正是因為這種陳舊的思想禁錮,導致了華夏文明的沒落,士可以治理好國家,但士卻只能守成,而不能開拓,沒有其他行業的輔佐,士也只能是活在自己編織的美夢之中。

尉遲敬德沉默了下來,他在想著要不要偷偷的去找韓方,想辦法搞到他手中的技術。

史官則是埋頭奮筆疾書,將李元吉的話原封不動的記載了下來,雖然他也不信。

繼續面試了十餘個人才,偶有亮眼的表現,但依舊是沒有能夠達到李元吉的滿意。

然而令人感到疑惑的是,李元吉先後拒絕了近三十人,卻對一看這沒有明顯亮點的木工起了興趣,並命人將其帶至一座屋中,備齊所有工具,讓其製作一隻車輪出來。

“小民袁讓,蘇州人,此入京訪友,恰聞殿下開科納士,巧於心中正有想法,便前來報名一試。”彬彬有禮的袁讓說話十分得體,僅僅一段簡短的自我介紹,也讓人能夠感覺到他身上的文藝氣息。

袁讓是今天第一個出現的‘文人’,跟之前的土包子相比,袁讓的確算是文人。

“說來聽聽?”面試了整整一個下午,面對著一堆不符合預期的面試者,李元吉的情緒也是有些失落,態度更是大不如前。

“想法有二,小民在蘇州時見百姓耕作勞苦,其使用的木梨異常難用,往往需要兩頭牛才能勉強拉動,便想將其改動一番,但小民沒有材料與財力,恰巧有一好友在將作監當值,於是便來了京城,欲請起幫忙打造一副鐵製梨刀,不過小民好友卻並未應允,這是其一。

蘇州多水,水車常見於河邊,但多為早期留下的,小民數番觀察,也覺得有改進的空間,將其支撐部更換為光滑耐磨部件,應可大為節省人力,但同樣無財無料,難以實現。”

兩個想法,讓李元吉眼前猛然一亮,雖然這兩個想法很保守,跟自己的想法也同樣差距太大,但至少這傢伙是第一個提出這種設定的,而每一件事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每一次的改進,都要先提出這個想法,倘若連個想法都沒有,又如何去進行改進?

而當幾個想法,十個想法匯聚一起的時候,那個時候面前的物件,必將是劃時代的作品。

“物料,人財,皆由本王提供,一月之內若能拿出此二物件,本王便納你為從九品下大唐科學院院士。”

喜歡唐朝最佳閒王請大家收藏:()唐朝最佳閒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