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字崒幹,寧夷州人,突厥族,唐代叛臣,安史之亂的元兇之一。出身西域史國,相貌不揚,懂曉六蕃語言,驍勇善戰,屢建戰功,授平盧軍知事,輔佐安祿山討伐奚和契丹,遷平盧軍兵馬使。安祿山反叛後,率軍平定河北,署范陽節度使,屢為唐軍所敗,退保博陵。暫降唐廷,授河北節度使、歸義郡王,受到唐肅宗猜忌,起兵再次叛亂,攻破魏州,自稱大聖周王,年號應天。進兵解除鄴城之圍,殺死安慶緒,即大燕皇帝位,建都范陽,年號順天,後為兒子史朝義所殺,諡號昭武皇帝。

史思明,原名崒幹,出身於營州都督府羈縻州,寧夷州的突厥部落,身材瘦削,鳶肩駝背,凸目側鼻,少鬚髮,性情急躁詭狡,生於營州柳城,比安祿山早生一天,兩人又同鄉,自少時便成為夥伴。成年後,史思明投入營州都督烏知義帳下,成為一名輕騎,每次被派出打探敵情,他都有所斬獲,又通曉六蕃語言,因此升為互市牙郎,負責邊境貿易的中介事務。

史思明因無力償還官府債款,打算逃亡到奚部,半路被奚人的邏騎發現,邏騎想殺掉他,可史思明裝出一本正經的樣子說:“我是大唐天子派來的和親使者,殺了我會禍及你們的部族。不如帶我去見奚王,他若放我一條生路,你們也有功勞。”邏騎覺得有理,就把史思明送到奚王牙帳,史思明見到奚王卻不下拜,並說:“按照禮法,天子使者見小國君王不必下拜。”奚王很生氣,但看著史思明一副氣度非凡的派頭,還真當成了大唐派來的使者,於是以貴賓禮節接待他。

奚王畏懼唐王朝的勢力,決定派一百人跟隨史思明入朝,奚王帳下大將瑣高,在部落中很有威名,史思明想要擒住他以將功贖罪,於是哄騙奚王說:“大王派去的人雖然不少,但我看多是淺薄之徒,這樣的人怎能去見天子呢?我聽說大王帳下的瑣高才能出眾,可擔此大任,何不派他來?”奚王不敢違抗,便讓瑣高和他手下三百人跟隨史思明去“朝拜天子“。

他們一行人快走到平盧時,史思明派人聯絡平盧軍使裴休子,並說:“奚族人派瑣高和精銳將士一起到來,表面上說是去朝拜天子,實際是來偷襲平盧,請將軍做好準備,先下手為強。”裴休子於是將計就計,假意列隊出迎,奚人毫無防備,全部在館驛被擒獲,瑣高被執送幽州,手下的三百精銳盡數被坑殺。范陽節度使張守珪見奚人首領瑣高被活捉,非常高興,將史思明收入帳下,並表為果毅都尉,與安祿山同為捉生將,二人胸懷才略,驍勇善戰,多有功績。

安祿山被任命為平盧節度使,漸獲玄宗寵信,史思明也官至將軍、知平盧軍事,入朝覲見時,唐玄宗對他的軍事才能大為賞識,賜座與他交談。玄宗問他多大年齡,史思明回答說:“已經四十歲了。”玄宗拍著他的背說:“好好努力吧,你日後一定會顯貴的。”於是,提拔為大將軍、平盧兵馬使,又賜名“思明”。史思明隨同安祿山征討契丹,大敗於土護真水,安祿山逃至師州,歸罪於部下左賢王哥解、河東兵馬使魚承仙,斬殺二人。史思明則逃入山谷近二十天,收攏了七百名潰散士卒,等到安祿山回到平盧城,發現將士大多散亡,正不知如何是好,史思明此時率隊出谷求見,安祿山大喜,握著史思明的手說:“還以為你死了,有你在,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事後,史思明私下感嘆:“我聽說為人處世要進退得當,如果我早些出谷,恐怕已經跟哥解一併被斬了。”

史思明出身微賤,很受鄉里輕視,幽州大族辛氏有一女準備出嫁,窺見他後,跟雙親說“一定要將我嫁給史思明。”親屬都不同意,但辛氏執意要嫁,最終二人成婚,史思明對此事頗為自負,說道:“自從我娶了她,升官多子,這就是富貴命吧。”

唐玄宗統治後期,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寵臣,驕奢腐化,自恃強盛,銳意開發邊疆,邊鎮節度使增至十個,擁兵近五十萬,致使外重內輕,為邊將割據創造了條件。安祿山以奉密旨討伐楊國忠的名義,在范陽起兵十五萬南下反唐,安史之亂爆發。顏杲卿據守常山,發檄文傳告河北各郡抵抗叛軍,並誘使范陽留守賈循反正,不料事洩,安祿山遂以史思明為范陽留守,率麾下三千騎,會同蔡希德急攻常山,八天後城破,顏杲卿被俘,史思明乘勢進擊饒陽,圍城近一月,河間、景城共派出一萬五千人救援饒陽,被史思明擊敗。

安祿山自稱“大燕皇帝”,令史思明經略河北,史思明每行軍一處,任由部下剽掠搶奪,殺人取樂,因此士氣亢奮,作戰勇猛。李光弼率蕃漢步騎、太原弩手一萬三千餘人出井陘關,收復常山,史思明聞訊解除饒陽的包圍,率步騎兩萬五千人晝夜行二百里,直趨常山,李光弼出弩手奮擊史思明先鋒騎兵,又出伏兵襲其後軍步兵,迫使史思明退入九門,兩軍陷入對峙。郭子儀引兵兩萬與李光弼會師,於九門城南大敗史思明,史思明退入博陵。安祿山派遣蔡希德等引步騎三萬來援,郭子儀、李光弼深溝高壘,以逸待勞,於恆陽嘉山大破史思明,斬首四萬級,捕虜千餘人,史思明露髻跣足,再度逃奔博陵,李光弼進圍博陵,幾乎落城。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哥舒翰敗於潼關,長安失陷,唐肅宗急調朔方、河東兵回援,李光弼不得已撤圍回軍,史思明趁機出兵,擊潰平盧節度使劉正臣,殺七千餘人,奪取兵甲輜重兩千乘,並收編平盧銳卒,氣焰復熾。舉兵復攻常山,至九門,守軍假意請降,設伏於城上,史思明中戟墜城,鹿角傷到左脅,但僥倖不死,不久九門城陷,史思明下令焚燒城中屋舍,屠戮守軍全族。隨後攻佔常山、趙郡,又與尹子奇部會合,擊潰平原太守顏真卿部一萬兩千人,迫使其放棄平原,又連下河間、景城、清河、樂安、博平等郡。

信都太守烏承恩,是史思明老上司烏知義之子,其母親妻子均已被叛軍所獲,史思明又俘獲其子烏從則,於是舉郡而降。史思明與之把臂飲酒,得馬三千匹,士卒五萬人,遂併力圍攻饒陽。饒陽陷落,太守李系自焚殉國,裨將張興被俘,史思明認為張興是個壯士,想要收服他,不料張興慷慨陳言,勸其早日歸順朝廷,史思明大怒,以鋸殺之,張興至死罵不絕口。至此,河北諸郡盡數落入叛軍手中。

史思明與蔡希德、高秀巖等合兵十萬進攻太原,企圖由北道進犯靈武,李光弼在城上架設拋石器,挖掘地道,佈置陷阱,又派別將襲擾破壞補給路線,叛軍前後被俘斬一萬多人。此時,叛軍內訌,安慶緒殺死安祿山,自立為帝,史思明麾軍退回博陵,被安慶緒封為媯川郡王、范陽節度使,兼領恆陽軍事,賜名安榮國。范陽本是安氏老窩,安祿山從長安和洛陽所掠珍寶,多半都運往這裡存放,已是堆積如山,史思明漸漸地恃富而驕,欲將范陽佔為己有,不想再受安慶緒節制。

叛軍慘敗於陝郡,安慶緒放棄洛陽,逃往鄴郡,麾下大將北平王李歸仁藉機率三萬曳落河、同羅、六州胡精兵逃往范陽,途中大肆抄掠。史思明一面重兵防備,一面派使者招撫,李歸仁遂率曳落河、六州胡人歸附史思明,同羅部不服,史思明發兵大敗之,擊殺三千餘人,盡獲其所奪物資。安慶緒退至鄴郡後,拼死一搏擊破唐軍,聲威復振,蔡希德、田承嗣、武令珣等人紛紛來投,軍勢達六萬之眾。然其此後不恤政務、通宵宴飲,麾下高尚等謀臣爭權奪利,加之聽信張通儒讒言,擅殺大將蔡希德,人心逐漸離散。

史思明兵勢愈盛,安慶緒十分憂慮,遂派遣阿史那承慶、安守忠、李立節前往河北諸郡徵集兵馬,並密謀除掉史思明。范陽節度判官耿仁智趁機進言道:“將軍之所以為安氏效力,是因為迫於他們的威勢。如今唐朝中興,皇帝賢明,將軍若能率領部下將士歸服朝廷,實在是轉禍為福的一條出路。”烏承恩族弟烏承玼又說:“而今唐朝復興,安慶緒就好似樹葉上的露水,難以長久。將軍何必與他一起滅亡呢。如果歸順朝廷,洗刷掉叛逆的罪名,如同反掌。”史思明深以為然。

阿史那承慶以五千精騎護衛,來到范陽,史思明領全部兵眾數萬人相迎,又派人對阿史那承慶等人說:“諸位遠來,將士們不勝欣喜,但身為邊卒素來膽怯,見大軍前來惶恐不能自安,願弛弓解甲,以慰眾心。”承慶與史思明是故交,因而應允。史思明引著承慶等人到內廳中飲宴,另派人收繳了其部下甲仗武器,對各郡徵調士卒全部發給資糧放遣,願留者重加賞賜,分配各營。次日,拘禁阿史那承慶,斬殺安守忠、李立節,奉表以所轄十三郡及八萬兵士歸降朝廷,又聯絡河東節度使高秀巖一同投降。唐肅宗非常高興,封史思明為歸義郡王、范陽長史、御史大夫、河北節度使,其子史朝義等封為列卿,又派烏承恩與宦官李思敬前來安撫史思明,命他率部討伐安慶緒。

史思明遂派遣史朝義率五千人代理冀州刺史,以瑣高之子張忠志為幽州刺史,以薛萼攝恆州刺史,以令狐彰代理博州刺史,烏承恩在所到之處宣示詔書,河北各州郡除安慶緒所據的相州外,全部歸順唐朝。史思明表面歸降唐廷,私下卻與叛軍多有來往,加之不斷招兵買馬,引起唐肅宗警覺,李光弼也認為他終究還會反叛,推薦以烏承恩做為內應,任命烏承恩為河北節度副大使,又賜給阿史那承慶鐵券,讓他們伺機除掉史思明。

烏承恩用私財招募家兵,多次穿著破舊的衣服到各營誘說士卒,諸將向史思明告發此事,史思明懷疑事不確鑿,沒有追查。這時烏承恩同宦官李思敬由京城前來慰問,宣旨後,史思明留烏承恩住在館舍,暗中派兩個人埋伏在床下。半夜,烏承恩悄聲對他的兒子說:“我受皇命除掉史思明這個逆賊,事成後朝廷定會以我為節度使。”這時伏在床下的二人大呼而出,史思明抓捕烏承恩,搜查行囊,得到了鐵券和李光弼的公文,公文說:“如果阿史那承慶能夠成事,就付給鐵券,否則不要付給他。”又搜得與史思明同反將校的名單。史思明責罵烏承恩說:“我哪裡對不起你,竟幹出這種事。”烏承恩謝罪說:“我罪該萬死,但這都是李光弼的計謀!”於是,召集將吏百姓,向西大哭說:“我率領十三州之地,十萬眾之兵歸順國家,赤膽忠心,不負陛下,陛下為何要殺我。”然後,將烏承恩父子及支黨二百餘人亂棍打死,只有烏承玼事先逃走,倖免於難。史思明囚禁了李思敬,並上表朝廷抗議,肅宗派宦官安慰史思明說:“此事乃烏承恩一人所為,非是朕與李光弼之意,他被殺是罪有應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不久,三司處置投敵官吏罪狀的文書傳到范陽,史思明對諸將說:“陳希烈等人都是朝廷重臣,上皇棄之不顧,自己逃向蜀中避難,如今天下收復,他們尚且不能免於一死,何況我們這些本就跟隨安祿山反叛的人。”於是,令判官耿仁智與幕僚張不矜作表書說:“陛下若不誅殺李光弼,我親自率兵前去太原殺死他。”將要入函封緘時,耿仁智把上面的話全部刪去,史思明得知後把二人處死。耿仁智久居史思明帳下,史思明愛憐他,想饒他一命,於是就把他召進來說:“我重用你快三十年了,今日之事絕非我負於你。”耿仁智大聲說:“人終有一死,若為忠義而死,是死得其所。如今再隨你反叛,不過是苟延殘喘,還不如速死為好。”史思明聽後大怒,親手用棍擊碎了老部下的腦袋。

唐肅宗派遣郭子儀等九位節度領步騎二十萬,進攻安慶緒,安慶緒連敗於衛州與愁思岡,三萬五千人被斬,只得退入鄴城,嬰城固守。見形勢危急,安慶緒連忙派薛嵩向史思明求救,並以帝位相讓,史思明發范陽兵十三萬前來,卻不敢冒然進軍,只派部將李歸仁率一萬兵馬駐於滏陽,與鄴城遙為聲援,觀望形勢。叛軍魏州刺史蕭華舉城而降,詔令崔光遠代為刺史,史思明乘機大舉進攻魏州,崔光遠初到城中,輕信叛軍謠言,處死驍將李處崟,自毀軍心,史思明攻陷魏州,殺三萬人,平地流血數日。

攻破魏州後兩天,在魏州城北設壇祭天,自稱“大聖周王”,任命周贄為行軍司馬。李光弼此時提議與朔方軍聯兵進逼魏州,使史思明不敢出戰,之後再收復鄴城,安慶緒一旦被消滅,史思明也會隨之失勢,而觀軍容使魚朝恩卻認為此計不可行,因之作罷。唐軍包圍鄴城後,堵塞漳水灌城圍困,從冬到春,城中糧盡,然而安慶緒拼死頑抗,固而久攻不下,各路官軍無統一指揮,軍卒疲睏,士氣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