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積,原名徐世積、李世積,字懋功,曹州離狐人,唐朝初年名將,與衛國公李靖並稱。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早年投身瓦崗軍,後隨李密降唐,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後又大破東突厥、高麗,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出將入相,功勳卓著,被朝廷倚為干城,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歷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師等職,累封英國公。兼通醫學,曾參與編纂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唐本草》,並自撰《脈經》一卷,今已佚。

隋朝末年,遷居到滑州衛南縣,徐世積家本是富豪,史稱其“家多僮僕,積慄數千鍾”,徐世積與其父徐蓋都是樂善好施之人,救濟貧苦人,不管關係親疏。十七歲的徐世積見天下已亂,就近參加了翟讓的瓦崗軍,勸說翟讓:“附近是您與我的家鄉,鄉里鄉親,不宜侵擾。宋、鄭兩州地近御河,商旅眾多,去那裡劫掠官私錢物非常方便。”翟讓稱善,於是在運河上劫取公私財物無算,有錢就不缺人,不久兵眾大振,有徒眾一萬餘人。

隋朝遣名將張須陀率兩萬多人討伐,翟讓驚恐之下,企圖逃走,徐世積予以制止。瓦崗軍採取誘敵深入、伏兵襲擊的戰術,將隋軍全部殲滅,張須陀亦戰死。蒲山公李密參與楊玄感反叛,兵敗逃亡,徐世積與浚儀人王伯當知道李密為天下英雄,一同勸說翟讓奉李密為主,以收買人心,擴大影響。

李密自稱魏公,大封官爵,徐世積被授為右武候大將軍,統領本部。隋朝令江都通守王世充等率軍討伐李密,徐世積使用奇計,在洛水兩岸幾次大敗王世充,李密因此封他為東海郡公。當時,河南、山東大水,饑民遍地,隋朝賑給不周,每天餓死數萬人,徐世積向李密進言:“天下大亂,本是為飢。如果我們攻陷黎陽國倉,大事可成矣。”李密聽計,派徐世積帶五千人,自原武渡黃河,掩襲黎陽倉的隋朝守軍,當日攻克,開倉招民眾隨便領糧,十天之間,就招募到兵士二十多萬人。

此後,瓦崗軍內部發生矛盾,翟讓在宴會時,為李密殺死。混亂中,在場的徐世積也被士卒砍了一刀,身受重傷,王伯當急忙喝止,徐世積才得以倖免。李密為穩定人心,派大將單雄信前往撫慰翟讓舊部,將其分別歸屬於徐世積、單雄信、王伯當麾下。

宇文化及在江都弒殺煬帝楊廣,李密派徐世積征討叛將王德仁,以報其殺房彥藻之仇,徐世積擊敗王德仁,迫使其投降唐王李淵。徐世積守黎陽倉,宇文化及率軍四面攻城,形勢危急,李密親領五百騎兵馳援,徐世積亦從城中向外挖地道,忽然現身城外,兩軍裡應外合,大敗宇文化及,迫使其解圍而去。太府卿元文都等擁立越王楊侗在洛陽稱帝,皇泰主派使者赦免李密等人,徐世積被重新授為右武侯大將軍,受命討伐宇文化及。

李密被王世充擊敗,聚集餘眾歸順唐朝,李密原來所統領的屬地都由徐世積接管。徐世積對長史郭孝恪說:“魏公已經歸附大唐,如今這裡的人民土地,是屬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獻出它們,就是借主人的失敗得利,自己為自己邀功,用來求取富貴,是我認為恥辱的。現在應當一五一十地記錄州縣的名稱數量和軍民的戶口,全部報告魏公,讓魏公自己獻給朝廷,這樣就是魏公的功勞了。”於是派使者致信李密,使者初到朝廷,李淵聽說徐世積沒有奏表,只寫信給李密,頗感奇怪。待到使者把徐世積的本意告知李淵,李淵才大悅道:“徐世積感懷主人的恩德、推辭功勞,確實是純臣。”下詔封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封萊國公,又加授右武候大將軍,改封曹國公,並被賜姓李氏,“附宗正屬籍”,再賜良田五十頃、上等宅第一所,徐世積自此改名李世積。

河北軍閥竇建德進攻相州,山東道安撫大使、淮陽王李神通率軍逃至黎陽,竇建德攻陷黎陽,李蓋與李神通、魏徵、同安公主等人一同被俘。李世積率領數百騎兵渡河撤離,但因李蓋被俘,只得返回投降,竇建德將李蓋作為人質,仍讓李世積鎮守黎陽。李世積想要歸順唐朝,但又擔心此舉將禍及其父,他私下與郭孝恪商議後,決定先為竇建德立功,取得其信任,再行圖謀。不久後,李世積在獲嘉襲敗王世充所部,多有斬獲,竇建德因此對他頗為親近,在取得竇建德的信任後,成功勸說他親征河南,企圖藉機將其殺死。但竇建德的妻子產子,他因此遲遲未起程,李世積既不能襲取竇建德,謀殺竇建德部將曹旦的計劃又洩漏,只得與郭孝恪率領幾十名騎兵歸降唐朝。

李世積隨秦王李世民大敗宋金剛,又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奉命接管管州。鄭國太子王玄應企圖攻取管州,李世積將其擊退,李世積又派郭孝恪勸降鄭國榮州刺史魏陸,陽城、汴州也相繼來降。鄭國的鄭州司兵沈悅請求獻出虎牢關降唐,李世積夜間埋伏軍隊接應,佔領了虎牢關,抓獲了鄭國的荊王王行本。又參與擊擒竇建德、降伏王世充,唐軍整軍回朝,李淵論功行賞,李世民為上將,李世積為下將,與李世民等二十六人一同身穿金甲、乘著兵車到太廟去報捷。李蓋也從洺州與裴矩等人一起入朝,李淵見到他們後非常高興,恢復了李蓋的官爵。竇建德舊部劉黑闥率軍數萬進逼宗城,李世積棄城逃往洺州,被劉黑闥追上,損失步軍五千人,“僅以身免”。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李世積在洺水之戰中,擊敗劉黑闥部將高雅賢,李世民進擊自稱魯王的徐圓朗,連取十餘座城池,迫使江淮義軍首領杜伏威入朝。李世民鑑於局勢初定,留李世積與淮安王李神通、行軍總管任瑰等繼續討伐徐圓朗,自己則班師回朝,經連續升遷,他官拜左監門大將軍。之後,徐圓朗又佔據兗州反叛,朝廷授李世積為河南道大總管,前往討伐。不久後,李世積便擒獲徐圓朗,斬其首級獻給朝廷,兗州就此平定。李淵命李世積與趙郡王李孝恭、嶺南道大使李靖、懷州總管黃君漢一同討伐江淮義軍首領輔公祏。

李孝恭、李靖率領水師沿長江而下,李世積率領步兵一萬渡過淮水,攻取輔公祏佔據的壽陽,直抵峽石,輔公祏的部將陳正通率兵兩萬屯駐在梁山,又派他的大將馮惠亮統帥水師三萬,用鎖鏈連線大戰船,以阻斷長江的航路。陳正通還在長江西岸構築堡壘,分守水陸兩路,以此抵禦唐軍,李靖等首先攻破陳正通、馮惠亮等人所駐的博山、青林等地,旋即進兵丹楊。輔公祏聞訊後大驚,企圖率殘部棄城東逃。李世積乘勝追擊,在武康縣將其斬殺,並分別捕殺其餘黨,江南自此平定。

李世民即位,拜李世積為幷州都督,賜封邑九百戶,李世積為避李世民之諱,又去除姓名中“世”字,改名為李積。李世民接受了代州都督張公瑾的建議,決定出擊東突厥,命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以張公瑾為副,發起了強大的軍事攻勢。李積被授為通漠道行軍大總管,與華州刺史柴紹、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等統率十幾萬軍隊,都接受李靖的統帥,諸將分道出擊突厥。

李靖率精騎三千夜襲定襄,頡利可汗誤判唐軍兵力,倉促北撤至戈壁沙漠邊緣,其部眾多有叛離。李積從雲中出發,在白道與頡利可汗軍遭遇,唐軍奮力衝殺,突厥潰不成軍,頡利可汗戰敗後,向西逃往鐵山,收集殘部數萬人,派使者求和,朝廷命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前去安撫突厥。

李積與李靖會師,二人商議說:“頡利雖然戰敗,人馬還多,如果走過沙漠,得到九姓鐵勒的庇護,道路遙遠險阻,就很難追上他們了。如今下詔派唐儉到那裡去,突厥必定放鬆戒備,我們隨後去襲擊,這樣就可以不戰而平定賊寇了。”李靖握著手腕高興地說:“您的這番話,就是韓信滅田橫的策略啊。”於是一起定計,李靖率兵連夜出發,李積領軍跟進。李靖行軍至磧口,突厥四處潰逃。頡利率部眾一萬多人想逃過沙漠,被李積阻攔。突厥的大酋長率領自己的部落一起投降李積,李積在俘獲五萬多人後順利回師。

晉王李治遙領幷州大都督,朝廷授李積為金紫光祿大夫,代理幷州大都督府長史。其後,李積因父喪離職,在不久又獲起用,官復原職,改封為英國公,世襲蘄州刺史。當時,朝廷所封的世襲刺史都只是掛名,不到州郡就任,於是他又以幷州大都督府長史的官職遙領太子左衛率。

李積在幷州任職共十六年,令行禁止,頗為稱職,李世民曾對侍臣說:“隋煬帝不能選賢安民,只知道築長城來防備突厥,對世情的認知糊塗至此。朕現在委任李積在幷州,就使突厥畏懼他的威名逃走。邊塞安靜,難道不是遠遠地勝過築長城嗎?”

李積被徵調入朝,任兵部尚書,他尚未赴任,正遇上薛延陀真珠可汗派其子大度設聯同同羅、僕骨、回紇、靺鞨、霫等部族,領軍二十萬南侵突厥俟利苾可汗阿史那·思摩。思摩率部眾進入長城,退守朔州,並派使向唐朝告急。朝廷命營州都督張儉統率所部直逼薛延陀東境,李積被授為朔州道行軍總管,率步卒六萬、騎軍一千二百人屯駐羽方,與靈州道行軍總管李大亮、涼州道行軍總管李襲譽等分兵抵禦。

大度設率三萬騎兵追擊思摩不得,卻遭逢李積所率唐軍,大度設大驚,急忙自赤柯濼北撤。李積挑選所部及突厥的騎兵共六千人,穿越直道、白道川,在青山追上薛延陀軍。大度設在諾真水勒兵備戰,戰陣橫亙十里,突厥騎兵先與之交戰不利,大度設乘勝追擊,射死唐軍戰馬眾多。李積命騎兵下馬,持長槊直衝,大破薛延陀軍,斬首三千餘級,俘獲五萬餘人及馬一萬五千匹,大度設獨自逃走。李積回師定襄後,又與州兵夾擊叛亂的突厥思結部,俘獲其百姓一千餘口以及眾多馬、羊。戰後,李世民封李積的一個兒子為縣公。

皇太子李承乾與漢王李元昌、駙馬都尉杜荷、兵部尚書侯君集等人勾結,企圖謀反。李世民得知後,將李承乾幽禁別室,命李積與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等共同審問此案。李世民在與李積、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商議後,決定晉王李治為太子,其後,朝廷改授李積為太子詹事兼左衛率,加位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李世民對他說:“朕的兒子剛當上太子,你原來是他的長史,如今把宮中的事情委託給你,所以有這樣的任命。雖然委屈了你的階位、資歷,希望你不要見怪啊。”唐太宗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李積名列其中,位於第二十三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李世民認為高麗大莫離支淵蓋蘇文弒君殘民、“侵暴鄰國”,準備派軍征討,諫議大夫褚遂良予以反對,李積則說:“當年薛延陀進犯,陛下想要發兵討伐,因魏徵諫阻而作罷,使之直到今日仍為禍患。那時如果採用陛下的策略,北疆可保安寧。”李世民表示同意,並即將親征。李世民任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水軍自萊州渡海攻平壤;李積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領步、騎軍六萬以及蘭、河二州的外族降軍進攻遼東,張、李兩軍協力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