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唐太宗——李世民(第1/2頁)
章節報錯
李世民,隴西狄道人,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少年從軍,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領兵攻破長安,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受封秦國公、趙國公。唐朝建立後,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拜天策上將,封秦王。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冊立為皇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號貞觀。
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得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葬於昭陵。
李世民,出生於武功的李家別館,幼時聰明機智,高明的見解非常深遠,面臨關鍵大事剛毅果斷,不拘小節,當時人沒有一個人能夠估量他。
隋煬帝在雁門被突厥包圍,李世民響應招募去救援,隸屬於屯衛將軍雲定興,將要出發時,李世民對雲定興道:“一定要攜帶旗鼓來設定疑兵。再說始畢可汗全國的軍隊敢於包圍天子,必定是認為國家倉猝之間無人救援。我們張大軍容,讓軍旗連綿數十里,夜晚就讓鉦和鼓聲互相呼應,胡虜必定認為救兵已大軍雲集,就會望軍隊揚起的塵土而逃遁了。不然的話,敵眾我寡,他們全軍來戰,我們必不能應付。”雲定興採納了李世民的建議,並將軍隊駐紮在崞縣,突厥偵察騎兵飛馬報告始畢可汗道:“隋朝大軍已到。”由此突厥解圍遁逃而去。
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跟隨到太原。當時,有高陽賊酋魏刀兒,自號歷山飛,來攻太原,李淵進攻魏刀兒,深入賊人陣營中,李世民用精銳騎兵突圍而進,弓箭所射,敵軍潰散,在萬眾敵營之中救出李淵,恰逢步軍趕到,李淵與李世民又奮力攻擊,大破敵軍。
隋朝命運已終,李世民暗中圖謀起義,常常降低身份推崇士人,拿出財物來供養門客,群俠大盜,沒有一個人不願效死力。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率軍攻打西河並宣佈政令。攻下西河後,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
起義大軍往西攻打賈胡堡,隋將宋老生率領精兵兩萬人,屯紮在霍邑以抗拒義軍,恰值久雨糧盡,李淵與裴寂議論,暫且回太原,以後再圖謀舉事。李世民說:“本來興起大義是為了挽救蒼生百姓,應當先攻下咸陽,號令天下;遇到小小敵軍就退軍,恐怕跟從起義的人將會一時解散。回軍守衛太原一個城池,這是為賊打算,拿什麼來自我保全!”李淵不採納,催促命令引軍出發,李世民於是在外大聲嚎泣,哭聲傳到李淵帳中。
李淵召見他問哭的緣故,李世民對答說:“現在軍隊憑藉仁義起事,進戰則必勝,退還則軍隊必潰散。眾軍在前面潰散,敵軍在後面乘虛進攻,死亡馬上就到面前,因此悲痛啊!”李淵這才醒悟而停止回軍,雨止,李淵率軍奔赴霍邑。李世民怕宋老生不出戰,於是率領幾個騎兵先奔到城下,舉鞭指揮,好像要圍城的樣子,以激怒宋老生。宋老生果然被激怒,開門出兵,背靠城池扎陣,李淵與李建成在城東會合扎陣,李世民及柴紹在城南扎陣。宋老生指揮軍隊猛衝,首先直逼李淵,致使李建成墜落馬下,宋老生乘勢攻擊,李淵與李建成都退軍。李世民從南面率領兩千騎兵衝下高坡,沖斷了宋老生的軍隊,率領軍隊奮力攻擊,宋軍大敗,都拋棄武器而逃。此時霍邑的城門已經懸掛起來,宋老生拉住繩子想要爬上城,李世民趁勢斬了他,平定了霍邑。
李世民請求進軍入關,攻取永豐倉來賑濟窮困,收服群盜來謀取大興城,李淵認為很好。李世民以前軍渡過黃河,先平定渭北,三輔的官員、百姓以及豪傑紳士到軍門請求獻身報效者每天用上千人來計算,扶老攜幼,佈滿在大旗之下。李世民收留英豪以作為備用的官員,遠近聽說此事的人,都來獻身投效。
軍隊在涇陽駐紮,精銳之兵九萬,擊破胡賊劉鷂子,兼併了他的部隊,留下殷開山、劉弘基屯紮在大興城。李世民率軍親自奔赴司竹,賊酋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人都率兵來會合,屯兵在阿城,獲得兵士十三萬。大興城父老拿牛、酒到軍門的很多,李世民慰勞他們而後送走他們,什麼也不接受,軍令嚴明整肅,秋毫無犯。不久,李世民與大軍平定大興城,李淵輔佐國政,任命李世民為唐國內史,改封為秦國公,食邑萬戶。恰值薛舉精兵十萬前來逼近渭水之濱,李世民親自率軍攻打,大破其部眾,斬殺一萬多人,攻佔敵軍土地一直到隴坻。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李世民再次被任命為右元帥,統兵十萬攻取東都洛陽,未能成功而返回,等到將要回軍時,李世民對左右的人道:“敵人見我回軍,必定會跟蹤追擊。”於是,設下三次埋伏以等待追兵。不久,隋將段達率領一萬多人從後追到,過三王陵時,李世民發動伏兵攻擊,段達大敗。於是在宜陽、新安設定熊、谷二州,派人留守而回,隨後,李世民被遷徙改封為趙國公。
隋恭帝楊侑禪位於李淵,李淵改國號為唐,建元武德,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進封秦王,加授雍州牧。薛舉入侵涇州,李世民率眾軍加以討伐,不勝而回。薛舉死,其子薛仁杲繼立,李世民又被任命為元帥討伐薛仁杲,兩軍在折墌城相持不下,雙方挖深溝築起高高營壘相持六十多天。薛軍十多萬,軍隊的氣勢強盛,多次前來挑戰,李世民按兵不動以挫敗他的銳勢。薛軍糧食已完,薛軍將領牟君才、梁胡郎前來投降。李世民對諸將軍道:“敵軍銳氣喪失衰退了,我軍當攻取他們。”
於是,派將軍龐玉先在淺水原南扎陣以引誘敵人,敵將宗羅睺集中軍隊前來抗擊,龐玉軍幾乎失敗。不久李世民親統大軍出其不意覆蓋了淺水原北,宗羅睺遠遠望見,再次回軍抗拒。李世民率領精銳騎兵數十人攻入敵陣,他與軍隊裡外配合一齊奮力攻擊,宗羅睺全軍潰敗,李世民斬賊首級數千個,掉入山澗山谷而死者不可勝計。李世民率領隨從二十多個騎兵追趕逃跑敵軍,筆直奔赴折墌城而追逐敵軍。薛仁杲十分恐懼,環城守衛。將晚,李世民大軍陸續到來,四面合圍。早晨,薛仁杲請降,李世民俘虜他的精兵一萬餘人,男女五萬口。
不久,諸將祝賀,有人趁機問道:“剛開始大王野戰攻破敵人,但敵人還保有堅固城池,而大王沒有攻戰之器具,用輕騎兵轉戰追逐,不等待步兵,直接迫於敵人城下,我們都懷疑你不能取勝,然而竟然攻下了城池,這是什麼緣故?”李世民道:“這是用權宜之計逼迫他,使他們的計謀沒有機會發出,因為這個原因戰勝。宗羅睺依靠往年取勝,加之長期養足了銳氣,見我軍不出,心中對我輕視。現在敵軍見我出戰,十分高興,全部軍隊前來作戰,雖然我已擊破他,但擒捉殺掉的還少。假若不急速追逐,敵軍回軍投入折墌城,仁杲收攏安撫,那就不可能戰勝了。再說敵軍兵眾都是隴西人,戰敗逃散,來不及回顧,敗逃到隴外,則折墌城自然空虛,我軍隨後壓上,敵人因恐懼而投降。這些可謂是已定的計劃,諸君難道全部不見嗎?”諸將道:“這不是普通人所能趕得上的。”
此戰,繳獲精銳騎兵很多,李世民仍令薛仁杲兄弟及敵帥宗羅睺、翟長孫等率領。李世民與他們遊樂騎射,沒有什麼距離隔閡。投降的敵將感恩並懾於李世民的威勢,都願意以死報效。當時李密剛剛歸附,李淵命令李密騎驛馬到豳州迎接李世民。李密見李世民天姿英明威武,軍威嚴肅,悚懼歎服,私下對殷開山道:“真是英明之主啊,不是這樣,憑什麼來平定禍亂呢?”李世民凱旋,在太廟獻捷。李淵封其為太尉、陝東道行臺尚書令,鎮守長春宮,關東兵馬全部受他節制排程,不久,又加授左武侯大將軍、涼州總管。
劉武周部下宋金剛攻陷澮州,軍隊氣勢強盛,李淵因為王行本還佔據蒲州,呂崇茂在夏縣反叛,晉、澮二州接著陷落,關中震動驚駭,於是下手令道:“賊人氣勢像這樣厲害,難以與他們爭勝負,應該拋棄河東之地,只守住關西就好了。”李世民上表道:“太原是王業的基礎,國家的根本,河東富裕是京城的憑藉。假若全部拋棄,臣感到憋悶遺憾。希望能借臣精兵三萬,必定能消滅平定劉武周,克復汾、晉。”李淵調遣全部關中兵馬給李世民,又親自駕臨長春宮為李世民送行。
李世民率軍隊奔赴龍門關,踏冰而渡過黃河,進駐柏壁,與敵將宋金剛對峙。不久,永安王李孝基在夏縣被打敗,於筠、獨孤懷恩、唐儉都被敵將尋相、尉遲敬德所俘,將要回到澮州去。李世民派殷開山、秦叔寶在美良川攔截,大破敵軍,尋相等人僅僅本人逃脫,李世民全部俘虜他的部眾,再回到柏壁。於是眾將都請戰,李世民道:“宋金剛是奔走千里的孤軍,深入我地,精兵強將,都在這裡。劉武周佔據太原,專門依靠宋金剛來抵抗。士卒雖多,內面實際很空虛,意在速戰。我鞏固營壘,養精蓄銳以挫他的鋒芒,等到他糧盡計窮,自會逃跑。”
宋金剛因為軍眾飢餓而逃遁,李世民率軍直追到介州,宋金剛排列軍陣,南北七里長,以抗拒官軍。李世民派總管李世積、程咬金、秦叔寶抵擋宋金剛的北面軍隊,翟長孫、秦武通抗擊宋金剛南面的軍隊。諸軍戰鬥稍稍退卻,被敵兵所戰勝。李世民率精銳騎兵攻擊宋金剛,衝擊他行陣的後部,敵眾大敗,追打數十里。尉遲敬德、尋相率領殘部八千人歸降,李世民仍舊命尉遲敬德統率,與李世民的軍營混在一起,屈突通害怕尉遲敬德發生叛變,以此向李世民請求不要讓尉遲敬德率兵。李世民道:“過去蕭王對人推心置腹,使人都能盡力效命,現在委任尉遲敬德,又何必疑懼。”劉武周奔到突厥,並、汾二州又全部恢復了舊地,李淵詔命就在軍中加拜李世民為益州道行臺尚書令。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李世民統率各軍在洛邑攻打王世充,軍隊駐紮在谷州,王世充率精兵三萬在慈澗扎陣,李世民用輕騎兵引逗他。當時眾寡不敵,李世民陷入重圍,左右的人都很恐懼。李世民命令左右的人先行歸營,獨自一人率軍在最後。王世充麾下勇將單雄信率數百騎兵夾道進逼,爭先進攻,李世民幾乎被他活捉。李世民張弓箭左右射敵,敵人沒有一個不是應弦而倒,還俘虜了王世充的大將燕頎,王世充於是將慈澗之兵改移回到東都洛陽。
李世民派行軍總管史萬寶從宜陽往南佔據龍門,劉德威從太行往東包圍河內,王君廓從洛口斬斷敵軍運糧通道。又派黃君漢連夜從孝水河中下舟船偷襲回洛城,攻克了回洛城。黃河以南,沒有一個地方不響應,城堡一個接一個前來歸降,大軍進駐邙山。李世民用五百騎兵先行觀察戰場地勢,終於與王世充一萬多人相遇,兩軍交戰,李世民再次打敗了他,斬首級三千,俘虜了王世充大將陳智略,王世充僅僅本人逃脫。他所部署的筠州總管楊慶派使者請求歸降,李世民宗派李世積率軍從頧轅道出去安撫楊慶的部眾。滎、汴、洧、豫九州一個一個前來歸降,王世充於是向竇建德求救。
李世民又進駐青城宮,營壘尚未建立,王世充的軍隊二萬人從方諸門面臨谷水扎陣,李世民以精銳騎兵在北邙山扎陣,令屈突通率五千步兵渡水攻擊王世充,並趁機告誡屈突通道:“等到雙方交戰時就放煙,我當率騎兵南下。”雙方軍隊才接戰,李世民用騎兵衝鋒,自己挺身衝鋒在前,與屈突通裡外呼應。敵軍拼死作戰,多次被打散又多次聚合。從早晨一直戰到下午,敵軍才開始退卻,李世民指揮兵士追擊,俘獲、斬首共八千人,於是進兵屯營到城下。王世充不敢再出戰,只是環城自守,以等待竇建德救援。李世民派遣諸軍挖掘壕溝,環繞佈置長期圍守。吳王杜伏威派遣他的大將陳正通、徐召宗率精兵二千人前來在李世民軍營會合,偽鄭州司馬沈悅以虎牢關來投降,將軍王君廓響應,活捉偽荊王王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