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衛國公——李靖(第1/2頁)
章節報錯
李靖,字藥師,雍州三原人,祖籍隴西狄道,隋末至初唐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初仕隋朝,拜馬邑郡丞,晉陽起兵後,轉而效力唐朝,隨秦王李世民進擊王世充。輔佐趙郡王李孝恭南平蕭銑和輔公祏,並招撫嶺南諸部,在北疆抵禦東突厥入侵,以定襄道行軍總管總統諸將北征,以精騎三千夜襲定襄,使頡利可汗部驚潰,又奔襲陰山,一舉滅亡東突厥,使唐朝疆域自陰山北直至大漠,因功拜尚書右僕射,獲封代國公。統軍西破吐谷渾,改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晚年多病,闔門自守,不預政事,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靖,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詮仕隋,官至趙郡太守。由於受家庭的薰陶,從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頗有進取之心,曾對父親說:“大丈夫如果遇到聖明的君主和時代,應當建立功業求取富貴,何必做一個讀書人。”他的舅父韓擒虎是隋朝名將,每次與他談論兵事,無不拍手稱絕,並撫摩著他說:“可與之討論孫吳之術的人,只有你啊。”
李靖,先任長安縣功曹,後歷任殿內直長、駕部員外郎,他的官職雖然卑微,但其才幹卻聞名於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書牛弘稱讚他有“王佐之才”,隋室重臣楊素也撫著坐床對他說:“你終當坐到這個位置!”
大業末年,李靖任馬邑郡丞,在李淵帳下和突厥作戰。反隋暴政的叛亂已風起雲湧,河北竇建德,河南翟讓、李密,江淮杜伏威、輔公祏等領導的三支主力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滌盪著隋朝的統治,身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淵暗中招兵買馬,伺機而動。李靖察覺了他的這一動機,於是偽裝成囚徒,前往江都,準備向隋煬帝告密,但當到了京城長安時,關中已經大亂,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
不久,李淵於太原起兵,並迅速攻佔了長安,俘獲了李靖,李靖滿腹經綸,壯志未酬,在臨刑將要被斬時,大聲疾呼:“明公興起義兵,本是為天下除去暴亂,怎麼沒有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斬殺壯士呢?”李淵欣賞他的言談舉動,李淵之子李世民讚賞他的才識和膽氣,因而獲釋,被李世民召入幕府,用做三衛。
李淵建唐稱帝,冊封李世民為秦王,為了平定割據勢力,李靖隨從李世民東進,擊滅在洛陽稱帝的王世充,以軍功授任開府。進擊王世充的戰役打響不久,盤踞在江陵的南梁蕭銑政權派舟師溯江而上,企圖攻取唐朝峽州、巴、蜀等地,被峽州刺史許紹擊退,遂退守安蜀城及荊門城。為了削平南梁蕭銑這一割據勢力,李淵調李靖赴夔州平定蕭銑,李靖奉命,率數騎赴任,在途經金州時,適遇蠻人鄧世洛率數萬人屯居山谷間,廬江王李瑗進討,接連敗北。李靖為李瑗出謀劃策,一舉擊敗蠻兵,俘虜甚多,順利透過金州,抵達峽州。由於蕭銑控制著險塞,再次受阻,遲遲不能前進,李淵卻誤以為他滯留不前,貽誤軍機,秘密詔令許紹將他處死,許紹愛惜李靖的才幹,為他請命,李靖這才免於一死。
開州蠻人首領冉肇則叛唐,率眾進犯夔州,趙郡王李孝恭率軍出戰失利,李靖則率八百士卒襲擊其營壘,大破蠻兵。後又在險要處佈下伏兵,一戰而殺死肇則,俘獲五千多人。當捷報傳到京師時,李淵高興地對公卿說:“朕聽說使用有功勞的人不如使用有過失的人,李靖果然立了大功。”立即頒下璽書,慰勞李靖說:“卿竭誠盡力,功績特別卓著,天長日久才發現卿無限忠誠,儘量給你嘉獎賞賜,卿不必擔心功名利祿了。”李靖的精誠至忠博得了李淵的信任,李淵改變了對他的成見,並親筆寫敕與李靖說:“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
李靖鑑於敵我雙方的情勢,上陳了攻滅蕭銑的十策,李淵對此頗為重視,任命李孝恭為夔州總管,擢任李靖為行軍總管,兼任李孝恭的行軍長史。李淵認為李孝恭不太精通軍旅之事,“三軍之任,一以委靖”,李靖實際上已成為三軍統帥,李靖組織人力和物力大造舟艦,組織士卒練習水戰,做好下江陵的準備。巴、蜀之地歸附唐朝不久,各部族還不太穩定,為了解除後顧之憂,李靖勸說李孝恭把各部族酋長子弟都召集到夔州,根據才能的優劣分別授以官職,安置在左右,“外示引擢,實以為質”,這對於穩固巴、蜀政局起了積極的作用。
李淵詔令調發巴、蜀兵士,集結於夔州,並任命李孝恭為荊湘道行軍總管,李靖兼行軍長史,統轄十二總管,自夔州順流東進;又任命李瑗為荊郢道行軍元帥,出襄州道,為北路軍;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為南路軍;黃州總管周法明出夏口道,為東路軍。四路大軍分頭並進,一齊殺向江陵,發起了一場規模巨大的軍事攻勢。
適值秋天雨季,江水暴漲,流經三峽的濤濤江水咆哮狂奔而下,響聲震撼著峽谷,蕭銑滿以為水勢洶湧,三峽路險難行,唐軍不能東下,遂休養士兵,不加防備。唐將也大都望而生畏,請求待洪水退後再進兵。李靖力排眾議,說:“兵貴神速,機不可失。如今軍隊剛剛集結,蕭銑還不知道,如果我們乘江水猛漲出師,順流東下,突然出現在江陵城下,正是所說的迅雷不及掩耳,這是兵家上策。縱然蕭銑得知我將出師的訊息,倉促調集軍隊,也無法應戰,這樣擒獲蕭銑,定可一舉成功。”李孝恭依從其議,遂率戰艦二千餘艘,沿著三峽,順流東進,由於蕭銑毫無防備,唐軍連破荊門、宜都二鎮,並乘勝前進,抵夷陵城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時,蕭銑的驍將文士弘率數萬精兵駐守在附近的清江,李孝恭大兵一到,即想進擊。李靖勸告他說:“文士弘,是蕭銑的健將,士卒精銳驍勇,現在荊門剛剛失守,他把精兵全都派出來迎戰,這是救敗之師,銳不可擋。我們應當暫且把戰船停泊在長江南岸,不與敵人交鋒,等到他們士氣衰落,然後出擊決戰,一定能攻破敵軍。”李靖避其兵鋒,挫其銳氣,然後一戰可擒的戰術是正確的,但李孝恭由於連戰告捷,錯誤地估計了敵人的力量,沒有聽從他的勸告,遂命李靖留守軍營,自己率兵出戰。果然不出李靖所料,雙方一交戰,李孝恭軍大敗,逃奔南岸,損失很大,文士弘獲勝以後,縱兵四出搶掠,李靖見敵軍隊伍大亂,當即指揮唐軍出戰。文士弘軍一時難以收攏,結果被唐軍擊潰,被殺及溺水而死者將近一萬人,被繳獲舟艦四百餘艘。
攻下夷陵之後,李靖又馬不停蹄,率輕騎五千為先鋒,直奔南梁都城江陵,李孝恭率大軍繼後。文士弘戰敗後,蕭銑非常恐懼,這時剛剛在江南征召士兵,結果徵召計程車兵不能如期趕到。李孝恭帶領大軍繼續進攻,李靖又擊敗蕭銑的驍勇大將楊君茂、鄭文秀,俘獲士卒四千多人,攻克江陵外城,接著又佔領水城,繳獲了大批舟艦,卻讓李孝恭全部散棄江中,順流漂下。諸將對此做法都困惑不解,認為繳獲敵船,正好充當軍艦,為何卻遺棄江中,以資敵用?李靖胸有成竹地說:“蕭銑的地盤,南出嶺表,東距洞庭,我們孤軍深入,如果攻城未拔,對方的援軍四集,我們將表裡受敵,進退不獲,雖有舟楫,將如何使用呢。如今放棄舟艦,使塞江下,援兵見到了,一定以為江陵已經被攻破,不敢輕易進去,往來偵察,往返拖延要一個月,我們一定能攻下。”李靖的疑兵之計果然奏效,長江下游的蕭銑援兵見江中到處都是遺棄散落的舟艦,以為江陵已破,都疑懼不前。交州刺史丘和、長史高士廉等將赴江陵朝見,在行進途中聽說蕭銑已敗,便都到李孝恭營中投降。
唐軍把江陵圍得水洩不通,蕭銑見內外隔絕,外無援兵,城內又難以支援,走投無路,遂開門投降,李靖率軍進入城內,號令嚴肅,秋毫無犯。這時,諸將都以為蕭銑將帥抗拒官軍,罪大惡極,建議籍沒其家財產,用以犒賞官軍將士,李靖立即出面勸止,說:“王者之師,應保持撫慰人民,討伐罪惡的節義。百姓已經受到戰事的驅逼,抵抗作戰難道是他們的願望。況且狗自然會對不是自己主人的人吠叫,為蕭銑戰死的人,死為其主,不能與叛逆者同等看待,這就是蒯通之所以在高祖面前免除死罪的原因啊。現在剛平定荊州、江陵,應當採取寬大的政策,來撫慰遠近的民心,投降了我們而還要沒收他們的家產,恐怕不是救焚拯溺的道義。只怕從此其他城鎮的敵將,拼死抵抗都堅守不降,這不是好的決策。”李靖高瞻遠矚,寬宏大度,不貪財寶,他的做法頗得人心,由是江、漢紛紛望風歸降。
蕭銑投降幾天之後,有十幾萬援軍相繼趕到,聽說蕭銑已經投降,唐朝寬大處理,也都放下兵器投降。李靖佐助李孝恭出師,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即消滅了江南最大的割據勢力南梁,因其戰功卓著,李淵詔封他為上柱國、永康縣公,賜物二千五百段。攻取江陵的戰鬥歷程,表現出了李靖傑出的軍事才幹,他進一步得到了李淵的倚重,戰事剛一結束,李淵即擢任為檢校荊州刺史,命他安撫嶺南諸州,並特許承製拜授。
李靖越過南嶺,到達桂州,派人分道招撫,所到之處,皆望風歸降,嶺南豪酋馮盎、李光度、寧長真皆派遣子弟求見,表示歸順,李靖承製都授以官爵。於是連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戶六十餘萬,自此嶺南皆平,李淵下詔勞勉,授任嶺南道安撫大使、檢校桂州總管。李靖以為南方偏僻之地,距朝廷遙遠,隋末大亂以來,未受朝廷恩惠,若“不遵以禮樂,兼示兵威,無以變其風俗”,遂率其所部兵馬從桂州出發南巡,所經之處,李靖親自“存撫耆老,問其疾苦”,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於是“遠近悅服”,社會安定。
原投降唐朝的農民起義軍將領杜伏威、輔公祏二人不和,輔公祏乘杜伏威入朝之際,竊據丹陽,舉兵反唐。李淵命李孝恭為帥,李靖為副帥,率李積等七總管東下討伐,輔公祏派大將馮惠亮率三萬水師駐守當塗,陳正道率二萬步騎駐守青林,從梁山用鐵索橫亙長江,以阻斷水路。並築造建月城,綿延十餘里,以為犄角之勢,李孝恭召集諸將議軍事,諸將都說:“馮惠亮、陳正通都掌握了強大的兵力,是想守險不戰,因此構城築壘而固守,倉猝之間是不能攻取的。不如直指丹陽,掩襲輔公祏的巢穴,丹陽一旦攻破,馮惠亮等人自然不戰而降。”李孝恭想採納諸將的意見。
李靖透闢地分析了敵方形勢,認為“輔公祏的精銳兵力,雖然集中在水、陸二軍,然而他自己統帥的軍隊,也都是驍勇計程車卒。馮惠亮等駐守的城柵尚且不能攻取,輔公祏已經固守的石頭城,難道是可以輕易攻取的嗎?如果我軍直奔丹陽,旬月之間都不能攻下而滯留在那裡,前面的輔公祏沒有平定,後邊的馮惠亮也是一大隱患,這樣我們就會腹背受敵,恐怕不是萬全之計。馮惠亮、陳正通都是身經百戰的賊將,決不會害怕野戰,只因為輔公祏立下計謀,命令他們持重防守,只想不出戰拖延時間使我軍疲勞。現在如果我們進攻馮惠亮、陳正通的城柵,就可以打他個出其不意,消滅敵賊的機會,只在此一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李孝恭贊同李靖的意見,李靖於是率黃君漢等將先攻打馮惠亮,苦戰將其擊破,叛軍被殺傷和溺死者萬餘人,馮惠亮敗走。李靖率輕兵先至丹陽,輔公祏大懼,派遣將領左遊仙領兵守會稽作為援助,輔公祏擁兵東走,去往遊仙,到了吳郡,輔公祏、馮惠亮、陳正通相次被擒獲,江南悉平。李淵設立東南道行臺,為了嘉獎李靖的軍功,賜物千段,並賜奴婢一百口,良馬一百匹,授任他為行臺兵部尚書,行臺被撤銷後,又任檢校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李淵十分欽佩李靖的軍事才幹,極口讚歎說:“李靖乃蕭銑、輔公祏的膏肓之病,古時的名將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沒有一個能比得上李靖!”江南屢遭兵禍,民生凋敝,李靖鎮撫有方,使一方安定。
隋末唐初,東突厥勢力強大,李淵太原起兵時,曾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以換取北方的相對安定。唐朝建立後,突厥一方面支援薛舉、劉武周等割據勢力,與唐朝分庭抗禮,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強馬壯,不斷舉兵南下侵擾,在平定江南中功勳卓著的李靖又被調到北方,以反擊突厥。
突厥頡利可汗率十餘萬人越過石嶺,大舉進犯太原,李淵馬上命李靖為行軍總管,統率一萬多江淮兵駐守太谷,與幷州總管任瑰等迎擊突厥。由於突厥來勢兇猛,諸軍迎戰多失利,任瑰全軍覆沒,唯李靖軍得以保全,李靖“權檢校安州大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