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金陵十二釵(第2/2頁)
章節報錯
花開兩朵。
各表一支。
炸燬鬼子坦克後,快速離去的周天明等人,左拐右扭的來到了一處洋人的教堂。
教堂作為歐洲人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跟我們國內的廟宇差不多。
教堂是基督教三大流派(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舉行彌撒禮拜等宗教事宜的地方,按照級別分類有主教坐堂,大教堂(大殿),教堂,禮拜堂等。
世界現今前三大教堂是天主教的:聖彼得大教堂,米蘭大教堂,塞維利亞大教堂,全世界共有1,520座宗座聖殿,其中大部分分佈在歐洲。
歐洲之外,也有不少教堂,只不過這些教堂名氣不怎麼大,故而不怎麼引人矚目。
但在抗戰期間。
這些不怎麼引人矚目的教堂,卻庇護了不少難民,尤其南京大屠殺期間,這些教堂和安全區,差不多救護了二十五萬我國同胞。
這些幫助我們的外國友人,分別有拉貝,明妮•魏特琳,約翰.馬吉等等。
約翰•拉貝(John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是生於漢堡市的德國商人,以其在1937年—1938年的南京大屠殺期間的人道主義行為、以及作為南京大屠殺翔實證據的《拉貝日記》而著名,被世人尊敬地稱為“中國的辛德勒”。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拉貝因曾是納粹黨員而先後被蘇聯和英國逮捕,但鑑於他在南京時的功績,得到國民政府每月金錢和糧食接濟。
由其本人所著的《拉貝日記》於1997年出版,並被譯為中、英、日、德四種語言,被公認為是研究南京大屠殺事件數量最多、儲存得最為完整的史料。
約翰•馬吉,他拍下南京大屠殺唯一的影像資料,1884年出生於美國一個律師家庭,1912年作為牧師被美國聖公會派往中國,南京大屠殺期間,他擔任國際安全區總稽查。
&nm家用攝像機,在鼓樓醫院一帶拍攝紀錄片,當時日軍對外籍人士行動嚴格控制,攝影攝像絕對禁止,2007年11月初,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反訴日本右翼作家名譽侵權案一審宣判,日方敗訴,審判中有一件重要證據即是馬吉拍攝的紀錄片,畫面中有當時才8歲的夏淑琴,她被日軍連刺數刀昏死過去,待她醒來時全家9口有7人慘遭殺害,只有她和年僅4歲的妹妹僥倖生還,70年後馬吉拍下的證據為夏淑琴討回公道。
費吳生,將膠捲縫在大衣襯裡帶出南京。
他將由牧師約翰•馬吉拍攝的一份膠片縫在駝毛大衣的襯裡,帶往上海,這份長達8卷的膠片,放映時間達105分鐘,是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唯一影像文獻資料。
這些外國友人之所以能夠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救助和庇護二十五萬中國難民,主要是因為他們身後的國家。
抗戰初期。
鬼子是沒有做好與全世界敵對準備的,所以在面對這些外國友人的時候,鬼子較為收斂。
比如約翰•拉貝。
要是沒有他的德國國籍,恐怕也不會一次性庇護數萬難民。
再比如老謀子導演的電影《金陵十三釵》,當中也有這樣的場景,外國友人庇護中國難民的場景。
唏噓。
站在教堂門口的周天明,看著眼前完好無損的哥特式教堂,不由得唏噓了一下。
哥特式教堂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在設計中利用十字拱、立柱、飛券以及新的框架結構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築高聳而富有空間感,再結合鑲嵌有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氛圍。
老謀子導演的電影《金陵十三釵》中的教堂,就是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就是不知道里面有沒有電影中的十三釵!
心裡莫名泛起這般詭異想法的周天明,朝著狗子揮了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