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章 修道院裡的酒

聽了帕斯卡爾的話幾個人一起轉頭看向他:“這個島上有好玩的地方?什麼好玩的地方?”

帕斯卡爾道:“一個修道院。”

赫迪拉聽到‘修道院’一詞的第一反應是:“那裡有好酒賣?”

卡辛更是眼睛放光:“啤酒還是葡萄酒?”

他們的這個反應不是沒有理由的:現代紅酒的搖籃其實就是修道院。

天主教會的牧師是不能結婚的但是卻可以喝酒,按照《聖經》裡的說法,保羅曾經公開表示過讓提摩太用酒精消毒的方式治療腸胃問題,也就是讓他喝酒,耶穌也曾經幹過變酒為水的‘聖跡’。到了今天也是如此,如果不喝酒怎麼領‘聖餐’?

當然,他們雖然可以喝酒但是不能醉酒或者酗酒。不過凡是喝酒的基本都喝醉過……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

而葡萄酒的發展真的和修道院有脫不開的關系。

在那個時期,宗教在歐洲可以說是‘一手遮天’,幾乎所有賺錢的事情都是他們來操作,而葡萄酒就屬於此類。在幾個世紀以前,歐洲人認為葡萄酒是商品、奢侈品,也是不可或缺的神聖甘露。

因為《聖經裡面》上帝說:‘你們吃麵包便是吃我的肉,你們喝葡萄酒便是飲我的血’,於是從公元四世紀開始,天主教就把葡萄酒作為‘聖體’儀式的神聖象徵。而那時候的葡萄酒除了宗教作用外還用來給人治病,在釀造紅酒的時候加入各種配方,倒也促進了紅酒的發展。而那時候教會幾乎壟斷了葡萄酒生意。修道院幾乎都種植葡萄然後開始釀酒出售。現在在歐洲幾乎所有歷史悠久的修道院都有自己的葡萄園和釀酒傳統。包括現在大名鼎鼎的法國勃艮第紅酒其實就是接近一千年的一個叫做‘西多會’的教會發展出來的。

除了傳統的葡萄酒外,還有一隻著名的釀酒流派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修道院啤酒’,修道院可不是教堂,一般來說修道院都是藏在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和華夏的寺廟道觀有點兒類似。只不過華夏的和尚道士在吃素念經放牛種田,而修道士們除了研究聖經外很大一部分時間都在釀啤酒。

特別是比利時的‘修道院啤酒’到了今天幾乎成了比利時的‘國家名片’。

曾經法比安給蕭鵬搞來過一款叫做‘韋斯特弗勒特亨’的啤酒,蕭鵬看到這啤酒之後有點兒懵:這是什麼啤酒?

跟瓶裝可口可樂差不多的瓶子,上面連個標簽都沒有,用木板釘了個盒子底座,裡面用木條間隔,這麼一箱就是二十四瓶。盒子邊上寫著‘韋斯特弗勒特亨’算是商標。看上去要多簡陋就多簡陋。

當時蕭鵬喝的時候一臉嫌棄,結果喝了一口表情就變成了‘真香’,打聽之後才知道這就是‘修道院啤酒’,從修道院出廠價不到1.5歐一瓶,離開了修道院到了市面上接近一百歐一瓶,就這樣還求之不得。

帕斯卡爾道:“這裡是一個‘特拉普派’修道院,你們說呢?”

卡辛和赫迪拉異口同聲的說道:“啤酒!”

特拉普派是天主教的一個教派,他們這個教派一直貫徹傳承遵循傳統釀造工藝來製作啤酒,那個‘菲斯特弗勒特亨’啤酒就是來自於一家特拉普派的修道院。

卡辛一臉嚮往:“也不知道老闆回來的時候能不能帶些啤酒回來……”

帕斯卡爾繼續道:“恐怕你們要失望了,雖然上面屬於特拉普派,但是並不釀酒,這裡的氣候土壤也不適合種植農作物,更關鍵的是:這裡是一個修女院!”

聽了帕斯卡爾的話,現場一片口哨聲。

修女院是什麼?就相當於華夏這邊的‘庵’,是隻有修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