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這裡人更要面子的
章節報錯
第464章 這裡人更要面子的
蕭鵬一頭霧水看著辛內:“辛內,你都說了這紀錄片恐怕不會受歡迎,那你怎麼還這麼想要加入這裡?”
辛內一咬牙道:“我需要這份工作。如果沒有這份工作,我恐怕就要破産了。”
“什麼?”蕭鵬聽後一驚:“破産?你在開玩笑吧?兩年前你的生活還是很不錯的啊。法比安的上一部紀錄片不是反響很不錯麼?”
辛內嘆氣道:“我倒是想開玩笑,但是真的不是。你剛才也說了是兩年前,這兩年發生了很多事情。雖然我是電視五臺的主持人但是那也算是娛樂圈,這個行業就是如此,今天你可能火的不行,明天你就泯為路人。我和我先生的投資也出現了問題,現在的我……”
蕭鵬調侃道:“拜託辛內,現在的你依然光鮮亮麗,咱倆站在一起可能是個人都會覺得我是在傍富婆呢。”
他說的還真沒錯,現在的辛內一身奢侈品牌,標準的巴黎女性時尚靚麗的形象。
巴黎說自己是‘時尚之都’是有道理的。在法國女人的‘優雅’更像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而且這跟年齡無關,
辛內嘆氣道:“我現在後悔的就是這個。原來生活好的時候我把大量的金錢用在了服飾、鞋子之類的。後來生活出現了問題可是原來的生活習慣已經改不了了。”
蕭鵬皺眉道:“那你既然為什麼不把這些東西都賣掉呢?我看你現在身上的珠寶首飾也都是新款的啊!如果我沒認錯的話,你的這套首飾是埃曼紐爾塔平設計的。”
“你怎麼知道的?”辛內一愣。
埃曼紐爾塔平可是現在全世界炙手可熱的設計師,雖然年齡只有28歲,但是他的設計已經上升到了‘藝術’的高度,出身於‘梵克雅寶’的他23歲的時候設計的一副耳環就賣出了兩萬五千美金,包括著名歌手蕾哈娜參加奧斯卡晚宴的時候佩戴的也是他設計的耳環。
蕭鵬解釋道:“我有一個朋友叫艾莫爾,他是裡昂那邊的珠寶商,原來的他就是個‘代理商’的存在,後來發跡之後也有了野心,於是高價聘請了埃曼紐爾塔平聯合生産了一系列的首飾。”
“也就是說我是你朋友的客戶?”辛內問道。
蕭鵬‘嗯’了一聲:“確實如此。據我所知他的這批珠寶都是限量的且價格不菲,你能買的起這麼貴重的首飾怎麼可能說自己瀕臨破産麼?而且既然你有那麼多的衣服鞋子便宜賣出去不是也能節省很大一筆開銷麼?”
辛內聽後卻道:“蕭,你在開玩笑麼?如果賣家産的話讓人知道了人們會瞧不起我的!那樣也太丟人了!越是情況不好越要死撐!如果讓人知道我家的情況今後我們想再回到這個圈子就困難了!”
蕭鵬不知道該說什麼好,華夏人的‘面子文化’是各種被華夏人唾棄。而那些唾棄者最常用的理由就是‘老外才不講那些虛無縹緲的面子’。
事實上‘虛榮心’這玩意人皆有之,沒有‘榮辱心’的人才不講面子。老外更講面子!
世界上所有不講‘面子’的人只有兩種。
一種是窮的要命的。正所謂‘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窮的都吃不上飯了還要什麼面子?而另外一種就是徹底‘不要臉’的,就像那些沒事往車上撞的老頭老太太以及那些裝可憐乞討騙錢的……碰到這種人是一點兒辦法都沒有。
不過蕭鵬對辛內的做法也很無奈,這都快要破産了想的還是怎麼要面子。難道你們外國就沒有‘秦瓊賣馬’的故事教育你們做人要懂得圓滑一些麼?不知道什麼叫做‘止損’麼?
“好吧。”蕭鵬道:“你為什麼不找法比安呢?他現在就在巴黎,你找他不是更方便麼?怎麼來找我?”
辛內苦笑道:“法比安現在正在被一群鶯鶯燕燕圍著,你太小看巴黎女人對金錢的渴望了。現在那群女人正在用盡解數和法比安搞好關系呢。”
蕭鵬笑道:“辛內,你想多了,法比安還不至於這樣的腦子都沒有。你見過有幾個有錢人會去娶個網紅的?你經常可以看到富豪和美女網紅談戀愛,可是頂多也就是玩玩也就罷了。有幾個走進婚姻的?”
辛內道:“事情不能這麼說,我在巴黎的時候想要找他,可是他在夜店裡玩的那叫一個開心,身邊的都是漂亮的不行的姑娘。是個男人都把持不住的。”
“別想那麼多。”蕭鵬擺了擺手道:“那只是看起來好看而已。當時我們聊過這個問題,那些夜店妹子只是看上去好看,畢竟都是‘精修’過的,但是看上去是‘精修房’其實都是‘爛尾房’,法比安心裡是有數的。”
辛內一臉黑線:“你們這嘴也太損了吧?你這話傳出去小心讓人把你罵成狗。”
蕭鵬微笑道:“你會把這話傳出去麼?”
“當然不會。”辛內急忙道。
蕭鵬笑道:“其實我也沒資格說他們,我自己的私生活也是一團糟,自己沒錢的時候覺得那些有錢人過的忒墮落,結果到了自己有錢的時候跟他們差不多。我現在也是個‘爛尾房’。算了,不說這些了,你想要這份工作?那你應該知道,我們這個紀錄片有可能會持續很久很久的。就像bbc的那種。這段時間大多數時間都會在海上,是非常辛苦的。”
提起紀錄片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bbc’也就是英國廣播電臺。盡管這個電視臺是臭名昭著的黑華夏媒體,但是它在紀錄片上的付出確實很厲害。盡管也有過在紀錄片中造假的黑歷史,但是在紀錄片的地位bbc確實高的要命。
他們拍攝紀錄片的特點就是:精緻、不惜成本以及不怕費時間。比如說無法超越的紀錄片《人生七年》,從1964年開始拍攝,記錄了14個背景完全不同的孩子的生活,每隔七年拍攝一部,現在總拍攝時間週期長達56年!
辛內想都不想直接答道:“如果能投身這樣的大製作,對我來說也是榮幸!蕭,我真的需要這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