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河伯將出手鎮壓邪祟(第1/2頁)
章節報錯
唐河的河伯廟,建在距離縣城四十多里的渡山碼頭。
廟門高大厚重,朱漆紅木,莊重威嚴。
門楣之上,一塊黑底金字的匾額高懸,“河伯廟”&bp;三個大字筆鋒蒼勁有力。
大門兩側,各蹲踞著一尊石獅子,歷經風雨洗禮,它們的輪廓已不再銳利,卻依舊以一種不怒自威的姿態守護著廟宇。
秋風輕拂,廟門旁幾株銀杏,葉片漸次泛黃,偶爾有幾片打著旋兒飄落。
劉長庚等七家話事人,身著華麗長袍,神色恭敬又帶著幾分急切,站在河伯廟的廟門前。
他們交頭接耳,眼神中透露出對即將到來之事的期待與忐忑。
一位拄著柺杖的佝僂老人緩緩從廟內走了出來。
他面容褶皺縱橫,彷彿歲月的溝壑都刻在了臉上,每一道褶皺裡都藏著不為人知的故事。
老人正是河伯廟的廟祝,他腳步雖略顯蹣跚,脊背卻挺得筆直,面對唐縣最有權勢的七大豪紳,眼神平靜如水,沒有半點畏懼。
他甚至不曾邀請眾人入內,站在門前,微微抬起頭,目光掃過眾人,平靜開口:“諸位的來意,河伯已經知曉。”,聲音不大,卻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沉穩。
“那魔教妖人確實是修行者。”
廟祝微微眯起眼睛,眼中閃過一絲寒芒,繼續說道,“修行者擾亂凡塵秩序,實乃天下修行者之公敵。唐河河伯受唐縣百姓之香火供奉,自當庇護一方。”
說到此處,他微微仰起頭,臉上露出一絲驕傲之色。
略微停頓後,廟祝堅定道:“河伯願親自出手鎮壓邪祟。”
聽到這話,七家話事人頓時喜笑顏開。
劉長庚嘴角上揚,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率先開口道:“河伯大人英明。”
一邊說著,一邊微微躬身,臉上滿是崇敬之情。
另一位話事人滿臉激動,雙手不自覺地揮舞著,大聲說道:“太好了,有河伯出手,那魔教妖人這次還不死!”
還有一人長舒一口氣,臉上的緊張之色瞬間消散,感慨道:“萬幸我唐縣還有河伯,否則咱們可就慘了。”
在眾人歡喜之時,劉長庚看著眼睛微眯,似是假寐的老人,眼神中閃過一絲精明。
他心裡明白,河伯這次出手可不是白忙活。
他微微躬身,雙手抱拳,恭敬拜道:“河伯為我唐縣百姓鎮壓邪魔,我唐縣百姓若是沒有表示,豈不是顯得我唐縣百姓忘恩負義,不知禮節。”
說話間,他的眼神始終緊緊盯著廟祝,觀察著對方的反應。
“我等願以上禮厚謝河伯,以感念河伯恩情。”
聽到這話,廟祝原本平靜的臉上頓時有了變化。他的雙眼瞬間睜開,滿是歡喜,臉上的褶皺也跟著舒展開來,彷彿一朵盛開的菊花。
大明朝的河伯祭祀有六等規格。
上禮就是第五等,也是民間能使用的最高等級規格。
首先,祭祀場地需得精心佈置。
一般是河神廟,修築河神廟,廟前廣場張燈結綵,祭臺用紅毯鋪設。
其次是祭品。
需得精選的健壯公牛、肥羊、大肥豬,各類精緻素食糕點、珍稀水果,年份久遠的美酒,貴重玉器和華麗絲綢,還有象徵豐收的五穀及新鮮蔬菜。
最後是儀式流程。
通常由地方官帶領官員齋戒五日。
祭祀當日,全體官員身著莊重官服,樂隊奏響祭祀音樂。
主祭地方官持香,引領眾人向河伯行隆重叩拜禮。
依次敬獻祭品,同時僧人或道士在旁誦經祈福。禮官宣讀詳細祭文,強調對河伯的虔誠及對地方繁榮、無災無禍的期盼。
焚燒大量紙錢、紙製祭品,將美酒灑遍祭臺及河流,全體再次叩拜,儀式完成。
祭祀完成,祭品自然是歸屬河伯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