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百花節(第1/2頁)
章節報錯
幕城山水風景優美,空氣濕潤,街道上兩側被人用花盆擺放著大片的花花草草,隨處走一圈兒,都像是在遊覽風景區。
一直到上路,李海棠仍舊戀戀不捨,不提大忽悠坑銀子的太白樓,幕城是個好地方。
不過,太白樓也不是沒任何可取之處,至少那道咕咾肉,做的深入人心。
幾人輕裝簡行,乘馬車上路,又走了幾日,終於到達黎城的地界。
黎城靠海,水産發達,物資豐饒。
不過這裡的漁民卻不太富裕,主要源於交通的限制,打撈上來的魚蝦,只能在周邊城池兜售,送不得太遠的地方,不然天氣熱,兩三天全臭了。
周圍的村落村民世代靠捕撈為生,村裡家家戶戶都沒有自留地,賣出海産,攢得銀錢,只夠在岸上搭建石頭屋子。
偶爾有遠道而來的客商收購幹海貨,把價錢壓得極低,不過村民們還是毫不猶豫地賣出了。
海貨在不靠海的城池,那是難得一見的新鮮貨,而在漁民眼中,比紅薯更廉價。
頓頓吃魚蝦,他們早已沒什麼感覺,倒是吃一頓青菜難得。
海邊多砂石,沒有一塊像樣的田地,想要吃青菜,只得用魚蝦到集市上換。
家家戶戶出行沒有馬車牛車,只能靠著一條腿,長久下去,不是辦法。
後來漁民們學聰明瞭,在土壤豐沃之地挖來黑土,用木頭框子裝著,放到石屋裡,買來菜種,用盆子接著雨水灌溉,菜還真的長出來了。
黎城是李海棠的嚮往,真走到黎城腳下,她覺得,這片土地都是神聖的。
“到黎城就好辦了,我使銀子找人去給我舅舅送信,先報個平安。”
張如意比李海棠還興奮,她也曾遠行,從京都到北地,但是這一路,他們沒有在黎城停留。
此地靠海,氣候濕潤,民風相對開放,據說每年七月底到八月初,有一年一度的百花節。
“百花節是什麼節?”
一行人在人群中穿梭,所到之處,百姓們都在議論,今年百花節,城中要選百花娘娘,為百姓們撒福袋祈福。
“我好像在遊記中看到過。”
李海棠仔細回想,她買的遊記,作者曾經提起黎城的特色百花節,只有本地獨有,全民同樂,熱鬧程度,甚至超過了大年三十。
每年的百花節,都會選出一位百花娘娘。
百花娘娘為十二歲到十八歲之間的未成親女子,黃花大閨女,冰清玉潔,容貌也是一等一的好。
只有這般女子,才能坐在最美的花車上,接受百姓們的擁戴。
“年齡上倒是放寬了,但是一般十八歲的女子,都成親了吧。”
張如意聽得津津有味,聽百姓口中的意思,百花娘娘對身份上沒有要求,平頭百姓也可。
往年的百花娘娘,在參加了百花節之後,很快就嫁出去了,無一不是被達官顯貴看上。因為百花娘娘本身,也是福運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