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章節報錯
我,活的像個孤島
這是關於一個女人的成長史。沒有華麗的出身,沒有顯赫的家世,出身在最貧窮的年代的中國,最底層的社會,自己也沒有多努力,可是,因為現實要她不停的改變,所以她在現實中成長了起來。
作者題記
丫娃是我的名字,跟隨我很多年,直到初中畢業。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很鄉土,很難聽。我出生的那個年代,農村父母都大多不識字,很多孩子都是毛蛋狗蛋的叫,能活著都不錯了,誰還管名字呢?有時候甚至村裡好幾個孩子都叫毛蛋之類的。我們那裡管女娃叫“女子”。關中方言。我出生的時候,80年代的中國農村,要什麼沒什麼,那個時候,土地還得交稅。家裡也窮的沒糧吃,可我還是被生下來了。祖奶奶和媽媽其實對於家裡添個小人兒還是很開心的。唯獨爸爸,其實,從我記事起,我爸爸對我還是不錯的。只是,我的出生並沒有讓家裡改變什麼,而是,又多了一張吃飯的嘴。
我剛生下來很黑,因為總是吃不飽,天天哭鬧,力氣很大,我爸爸總是很煩我。哎呀,這孩子吵死了。爸爸那個年代,男人結婚都很早,我爸爸生我的時候,他也就23歲吧。其實在農村已經屬於晚婚了,嗯,我前面還有兩個哥哥。所以,這樣看來,我老爸20歲之前就完成了人生大事。媽媽生我的時候也就是21歲,也就是18歲,我媽媽已經是個母親了。
在那個物質缺乏的年代,你知道,當我生下來的時候,那個年代,買糧還是需要糧票的。幾毛錢的糖,肉也幾塊錢。我們農村,家家戶戶養豬養雞鴨牛羊等等,家裡的人幾乎都是勞力。我小時候,我們村裡和我一起長大的孩子,都幹活比我好,割豬草,放牛,農忙時候收麥子幹農活,種菜澆地做飯幹家務,一般不到10歲都很拿手。因為家裡大人都很忙,忙著種地忙著掙錢養活孩子們,所以孩子們也都是家裡的一個小勞力。大的事情幫不上,小的事情總可以吧。而我,家裡幾乎也是村裡倒數的窮。媽媽甚至不會蒸饃饃。農忙的時候,幾歲的哥哥都在地裡幫忙,而我的老爸,不喜歡幹農活的,村裡唯一一個不喜歡幹活的男人,幾乎不去地裡,寧願在家睡覺。而我們回家稍微孩子吵鬧一下,都會招來父親的責罵。
這是我剛懂事的童年,而那個時候我只知道爸爸很兇,不喜歡他,哥哥對我好,有什麼好吃的都給我吃,闖禍了都是哥哥們替我抗。捱打也是打哥哥,所以在家裡很是肆無忌憚。家裡的活也都是哥哥們幹的,我負責吃就行。媽媽的童年外婆很喜歡家裡的長子,對其他孩子從來不重視,或者說,重男輕女,所以媽媽在我家裡絕對不允許甚至說誰輕視我,女兒也是她最愛的孩子,即使小時候的我真的各方面都不如哥哥,但是待遇卻比哥哥們要好很多。
直到上小學,那個時候,學費才幾十塊錢,我們要走幾乎一個小時多的路去上學,翻山,走泥路,下雨的時候衣服鞋子都是髒兮兮的。所以我討厭下雨,因為一下雨上學就要穿泥鞋,我經常穿壞好多那種膠水泥鞋。上課的時候,鞋子漏水了,裡面濕濕的,腳丫子在裡面和稀泥。那種感覺特別難受,使人根本無法集中精力去學習。所以最討厭下雨天。
小時候我們村裡的人都很勤快,那時候沒有天然氣,至少在那個年代我沒聽過天然氣這個詞。村裡燒火做飯都是柴,冬天取暖,窮點的家裡連爐子燒柴的那種都沒有,而我們家裡,雖然也很窮,但是,我老爸很洋氣,那時20多歲的年紀,都向往好的生活,讓自己舒服點,所以我們家裡即使吃飯的油沒有了,但冬天取暖的蜂窩煤是有的。不是用來做飯的,是用來取暖的。所以快冬天的時候,村裡的人都會開著拖拉機,或者拉著架子車去山上砍柴,為來年做準備,而我家裡從小似乎沒有人砍過柴,媽媽砍不動,爸爸不去砍柴,只好去撿一些小的柴火來燒,所以別人家房屋外面柴火總是很多,很整齊,而,我家總是有時候到吃飯燒火了都沒柴。
那個年代的父母,都在努力解決溫飽問題,對於孩子的關心以及學習教育幾乎沒人過問。至少農村是這樣。很少有補習班,很少有專門去學一門特長。而我在小學之前,都是懵懂的。對什麼都是懵懂的,似乎每天就知道吃喝玩。其餘的跟我沒關系,下雨了,家裡衣服沒收,濕了跟我沒關系,下雨了,劈的柴沒有拿回來,不能生火做飯跟我沒關系,衣服沒洗跟我沒關系。因為小時候我有一個特別厲害的媽媽。年輕的媽媽總是精力很強大,我似乎沒見過媽媽睡覺,而那個時候我也真的很不懂事,不像其他的孩子,回家幫父母幹農活,幹家務,而這點我似乎遺傳了我那個老爸,不愛幹活。好吃懶做。媽媽很少訓我,即使我不幹活,我們整個村子裡面的女孩子,就我比較悠閑,總是去別人家串門,人家做飯我給人家燒火,人家洗衣服我站旁邊玩水聊天。去別人家玩就是我每天的重大事件。從來沒有憂心過除了我以為的任何事,我似乎連自己也未憂心過。因為在我眼裡的世界就這樣大,生活不就是一直是這樣的嗎?
渾渾噩噩的小學畢業了,進入了初中,而我們那裡,應該是我們村裡,很多女孩子都不上初中了,那時候特別流行打工熱,去什麼廣州的廠子之類的。我們村好幾個女孩都去了。十幾歲的年紀,也有年齡比較小的,我們一起上了初中,沒畢業就去打工了。我是我們村裡的女孩,唯一一個上完初中的。
而初中對我最大的好處是,柏油馬路,不用怕下雨了,這就是我愛初中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我愛上學。或許我的父母如果和村裡的其他父母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那麼,我也在初中畢業之後就是打工了,然而,我的父母不是。初中的時候,因為哥哥們長大了,家裡的農活有小幫手了,其實那個年代家裡的地也不是很多,最少有人幹活,解決了溫飽問題,依舊沒有錢而已,只是對這些我還是不懂,因為每天的我有飯吃,那個時候也不懂打扮,我依舊是個小毛丫頭。那個時候花錢最多時候應該就是上學吧。小學的時候我甚至不知道什麼是電影。初中初二那年,縣裡的電影院做什麼勤工儉學,學校組織大家看電影,那是第一次去電影院,黑壓壓的一片人,按照班級坐。那個時候電影院還是特別大,凳子是那種老式的硬板凳,跟禮堂那種性質一樣。過年過節就是縣裡的禮堂,其他時候就是電影什麼的。
這就是我初中之前的眼界和生活。
初中我家裡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媽媽開始做點小生意,家裡的情況慢慢好起來,開小商店,開糧油店,開水果店,這就是小時候我印象裡媽媽做的生意,很少見媽媽睡覺,都是每天很忙碌的樣子,但是媽媽有一點,如果孩子愛學習,學習好,她一定供我們上學。而且是三個孩子一起上學。
初中家裡情況好了點,我也開始懂得什麼時候課外讀物,什麼是磁帶,什麼是朋友。那個時候,才開始領悟和小時候吃喝玩樂不一樣的世界。而那個時候初中是叛逆的年齡,學校裡面不乏打架鬥毆,談戀愛的小混混,只是我,還是那個不懂事的小屁孩,每天在學校頂著應該是好久都不碰梳子的頭發,偶爾還用袖子擦鼻涕的在校園裡跑來跑去。就這樣跑過了我的初中,那年我快16歲了。初中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