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 第29章 三年不為,樂必崩(第2/3頁)
章節報錯
蕭承澤蹙起左眉。“確是。我又怎知兄妹之道。”
眾人陸續而回。三人皆裝做恢複如常,卻是各有心事。
只待散學,蕭承澤卻是走到太傅跟前,小心請問學問。此刻眾人再陸續而離,連常衡也站起身來,預備回裡間鎖上門來細細研究。
蕭承澤忽而問太傅:“再請先生,‘三年不為樂,樂必壞。’此句可有深意?”
常衡路過時,身子都僵直了。這本是蕭承澤那書信上加密之語的其中一句。怎也未曾想,蕭承澤會在此於大庭廣眾之下宣於口。
太傅並未像之前似得那般答,反而叫住常衡道:“衡兒,你也學過,你來答。我聽聽。”
“學生未聽清。煩請五皇子再說一次。”常衡看向蕭承澤。
太傅卻是介面道:“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常衡急道:“三年不演奏音樂,會荒廢。”見兩人並不說話,停滯良久,靦腆一笑才又道,“這未防備下了課還有一考。猛然間還真是......既然字面之意如此簡單,五殿下也不必請問先生了。既要聯系前後語境,或是,前後句。若學生未記錯,前後該是:“‘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太傅連連點頭。
常衡轉身瞧著蕭承澤再道:“大致便是,守喪之期三年期久。可若是君子者,若連喪期都不顧及,那必是禮儀敗壞之輩。”
蕭承澤卻是面色始終如常回道:“常兄,還未說完。這只解釋於前罷了。”
常衡再回:“我是覺得,旁人解讀不如自尋古籍而多加研究或許更好。”
蕭承澤卻是答道:“我亦能背出原文,只是古之傳書,各人所論皆有不同。今日便是想聽聽旁人的。”
因太傅在旁,常衡只得再道:“舊谷、新谷更疊。鑽木取火一年足矣。”
蕭承澤又道:“前後之句解讀之後,是否也該追溯出自何處。”
常衡不覺皺眉。“出自《論語》。
太傅點頭,卻又道:“三年不為樂,樂必崩確是出自《論語》。只方才五殿下所道為三年不為樂,樂必壞。是我糊塗了。那你們再說說,這是何意呀。
......
“可有出處?”
蕭承澤答:“《史記》......封禪書。”
常衡兀自強忍,他本也是聽到蕭承澤的話。便是不想答他而已。卻不想太傅上了興致,還出上題目了。同封禪古樂一同來的,可不是封禪書嘛。”
太傅走時還道:“這般對談學問真是不錯。”
眾人皆走。常衡並未研讀家書,反是尋出本《史記》拿著便去了明孝所。進到房內,卻是臉色不佳。
蕭承澤桌上也放置一本《史記》,見常衡來卻是並不吃驚。趁著旁人還未退出,卻還笑言:“常兄真是聽太傅的話,太傅讓我們對談學問,研習古籍。卻不想常兄這般廢寢忘食,晚膳還未用便來了?小桐,通告膳房,多備兩道菜來。”
“是。”張桐借機招呼眾人退出房去。
常衡卻是把手中《史記》重重置在桌面之上。用腳勾過椅子一角,拉向自己,後而坐下。
“常兄,這麼大氣呀。”蕭承澤卻是反而笑出聲來。
“你特在太傅面前問含義,你指望我答什麼?三期而論嗎”常衡問。
“我一早說過,你若是阻我,我便自來行事。”
“威脅我?”常衡反問。
“怎敢。”蕭承澤把兩本《史記》拿開,拿起茶壺親倒茶來。只一杯推至常衡身前。
常衡並未理會。
“如今,此刻只我們二人,我誠信之問,望常兄回我。‘三年不為樂,樂必壞。如故。’何意?”
常衡正視蕭承澤,良久才道:“五皇子不是早有定論了嗎?何還用我?”
蕭承站起身來,至書桌下拉出一個漆黑色大桶,表面還有暗紋。裡頭所豎並非花木,卻是略整齊卷置卷軸。用手抓起幾個卷軸,統統置於桌上,才得空隙,能將手伸將進去。卻還是不成,似有物件卡住一般。拿出時空無一物,甚至手背略紅。再行拿出幾個卷軸後,才又伸手進去。終拿出一個極小巧的物件。並未歸置,便重走回桌前,輕放桌上。
常衡目光鎖定,是一極其小巧的十二柱井字魯班鎖。拿在手中顛倒來瞧:“我便說,不可能只在紙後沾酒略洇,那般隱晦。”
“是。雖是三方篤定。可只怕是我多思,還想多求一證罷了。”蕭承澤再從懷中掏出那信封。把其中信紙、木牌古譜也放置桌上。後道,“那小壇子桂花釀,讓我埋在後院了。我只起開木塞嘗了一口。裡頭並無他物,外表也無暗紋。”
常衡輕哼一聲。“她才至淩洲,當日便釀的及笄酒。我才得了一壇,你也得了一壇。還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