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夕終於離開長安,因為老太史言及聖後的墓碑上刻著武媚的遺文,他準備去瞧瞧,經過上官婉兒的潤筆,言辭應當中肯一些,無數年後也許會讓人們正視武媚。

西北而行數十裡之後,他抵達皇陵。

因為是高宗與聖後合葬的墓園,正門甬道搖曳著數名巡兵,以他的身份當然不會允準入內探望,不過以他的修為完全可以橫跨後山,縱躍而至。

眼前,高聳而立兩座墓碑。

先是高宗皇帝李治墓前的立碑,洋洋灑灑數千文,每個字都被金粉滋潤,看上去金光閃閃,煞是惹眼。

金夕沒有去讀,知道是聖後武媚親筆撰寫,頌揚高宗的豐功偉績,他最為關心的還是前面那座武媚自己的墓碑。

走近前去,依然是金光閃爍,因為剛剛矗立,顯得嶄新無暇。

“螭龍!”

金夕暗道一聲。

碑頂雕刻著八條螭龍形狀,栩栩如生,如舞如飛。

他當然知道,螭龍為雌。董甫曾言,當年湖中有龍十六,雌雄各八,蒼龍八條被收歸四方尊內,如今已有五條藏山,四方尊和其餘三條神龍仍在藏寶囊內;八條螭龍已被天帝藏於八界江河,守護著凡界天地安詳。

也許,武媚的確是螭龍。

墓碑渾厚無比。

高兩丈六。

喻示武媚二十六歲之時因為太宗崩而入感業寺,從那時開始了為政之途,也是在那年,武媚與金夕相遇,隨後闖入太乙山,最終獲得大雲經,引領她步入大唐之巔。

壁邊五尺一。

喻示著武媚五十一歲榮登天後,自此真正開始與李治一起治理天下。

而在這一年,兩人無比珍愛的太子李弘病危再無辦法醫治,隨後卒。李弘的病逝對武媚造成無比沉痛的打擊,她知道,自己的兒子中只有李弘能夠為帝盛唐,迫使她步步走向皇帝寶座。事實如此,次子李賢因過度驕奢而被廢太子貶為庶人,三子李顯剛剛登基不足兩月,因大不孝被驅逐皇位,好在有金夕等人的周全,以廬陵王之身護住性命;四子李旦為政庸淡,最終黯然離開龍座,武媚登基稱帝。也是在那一年,金夕開始尋探五寶。

寬七尺二。

喻示著武媚七十二歲那年嵩山封神嶽,傲視蒼穹。同時,那年天明兩堂被焚燒殆盡,因此薛懷義自盡,剝奪了金夕身邊最後一人,武媚最為關心的大雲經也隨著消失。從此身體衰敗,掛念不已。

此碑,無稱帝寓意。

金夕定睛向碑文瞧去,剛剛讀上幾句,立即變得怒不可遏!

果然如老太史所言,字裡行間均是武媚的懺悔之詞,將李弘之危歸罪於己身沒有盡母德,將眾子之恙歸罪於己身管教無方,將掌管天下稱之為心存私念,將大唐盛世全部歸功於眾臣之治。

其中確有告誡之語:女若再帝,必將亡朝!

荒唐!

金夕知道這是武媚自己的遺文,是在歪曲一生,從而告誡天下女子不可以再稱帝。

上官婉兒!

金夕開始責怨她,若是由她重撰碑文,當然不會如此扭曲,哪怕有一句中肯之詞,無數年後也許會被人正解。

憤怒!

無比憤怒!

金夕氣得臉色漲紅,他親眼目睹武媚的善良和對天下的大治,決不允許如此假文流傳後世,渾然不顧老太史的那些說辭,猛然揚起雙掌。

他認為,自己有權利消滅碑文。

石礦屬金,當以火制。

火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