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皇宮,大殿之上

今日是劉協返回洛陽都城第二次上朝,而昨日第一次朝會除了給各位此次護衛的功臣封賞之外,便是討論了關於遷都的問題。說是遷都,其實也沒有大臣們的建議,多是袁常和曹『操』二人作出決定。說起來,劉協有種被人『逼』迫的感覺,有些悲憤的情形下,劉協怕繼續討論會忍不住爆發。因此,才會決定把遷都的具體事宜放在今日的朝會來商議。

劉協目光掃過下方百官,平靜道:“諸位愛卿,昨日商討關於遷都幽州的決定是否還有其他意見,若是沒有,便按照幽州牧的建議來執行。”

只是,面對劉協的詢問,大臣們俱是閉口不答,只是靜靜的看著袁常和曹『操』二人裝比。

連三公楊彪、趙溫、張喜、董承和楊奉他們幾人都沒說話了,其他的大臣更是不會跳出來跟袁常和曹『操』二人硬槓。畢竟袁常和曹『操』二人雖然表現的強勢了些,但是,卻也沒有跟董卓、李傕他們這些賊子一樣,有些欺辱天子的嫌疑。若是那樣的話,自然會有大臣跳出來,以死相諫,或許還能青史留名。如今,袁常和曹『操』二人沒有如此趨勢,他們跳出來,怕是隻能自取其辱了。

“很好!”

劉協心中暗自咬著牙,輕聲說了一句,接著道:“既然無人反對,那便採納幽州牧和兗州牧的建議遷都幽州。接下來再商討一下,遷都的具體事宜。”

“陛下,臣以為並不需要太過麻煩!”

劉協話音才落下,袁常便再次出列出言道。

很顯然,劉協是想要藉此來拖延時間,畢竟要遷都到幽州那般遠的地方,跟從長安返回洛陽差太多,人員轉移、各種儀仗等等事項,討論個幾年都很有可能。到時候,拖著拖著說不定就把這事給帶過了。而袁常顯然不可能在洛陽呆太久,畢竟他還要回去治理幽州,到那時,劉協便可掌控大權了。

不過,袁常顯然不會給劉協這個機會。

只見袁常直視著劉協,道:“陛下,在臣出發之前,幽州便已經安排妥當,給陛下和各位大臣的住所已經在興建之中;辦公場所也同時進行,只要人員到達幽州,便可一切步入正軌。因此,臣以為此次前往幽州,陛下和諸位大臣們可輕車簡行,保證朝廷的運轉即可;至於親眷及護衛家僕,可在稍後緩緩前往。”

“這…”

劉協的算盤落空,但是,如今也不好反駁袁常,他便將目光看向百官,問道:“幽州牧的提議,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楊彪知道不能讓劉協太過難堪,出列問道:“幽州牧,我等先行自無不可。只是,如今天下不太平靜,賊子出沒,我等的親眷如何保證安危?”

“太尉此言甚是,諸位愛卿的親眷皆是老弱『婦』孺,雖有護衛家僕,恐怕也難以顧及。故而,朕以為此事當慎重對待,總不能讓諸位愛卿前往幽州為國『操』心,而他們親眷的安危卻得不到保證,恐怕諸位愛卿們做起事來也不會安心。”

劉協見楊彪上前助攻,連忙順著他的話補充說道。

“陛下和太尉所憂慮之事著實不錯,臣為國效力自當義不容辭。然則,臣的親眷若無保障,臣亦力不從心。”

“臣亦是如此!”

“臣附議!”

不少大臣緊隨劉協和楊彪,也相繼跳了出來。一個原因是他們真的替自己的親眷擔憂,這個理由很充分,袁常總不可能因為這樣的原因怪罪他們;另一個,自然是趁機討好劉協,在劉協面前表現一番,總能得到劉協的青眼相看。

當然,大多數的大臣還是比較明智的。袁常既然提出這一點,豈會沒有準備?所以,他們都保持安靜,不發表任何意見。劉協見狀,有些失望,沒想到站出來支援自己和太尉的大臣竟然這麼少,可見多數大臣都不是忠心於朕的。這些傢伙,朕早晚要將他們從朝堂上清除出去。

楊彪也有些無奈,他自然明白袁常有所準備。之所以提出這一點,是想著替劉協解圍,不讓他一直被袁常給『逼』迫,以致於太過難堪。誰知道,劉協竟然沒有深思熟慮,就這樣順著他的話開口,一點沉穩的氣勢都沒有。

“陛下,此事無妨!”

袁常淡定的說道:“陛下的妃嬪宮女以及諸位大臣的親眷護衛家僕等人,臣自會留下一萬兵馬隨行護衛,想來有這一萬護衛,任何賊子都要三思而行,不知陛下以為可否?”

“幽州牧行事妥當,自是沒有問題。”

劉協訕訕的稱讚了一句,這時才反應過來剛才自己的行為有些衝動了。因此,他也不準備繼續反駁了。否則,真的惹怒袁常,演變成董卓、李傕他們那樣的情形,劉協覺得還不如死了算了。只是換個都城而已,想來也沒什麼大不了。情況再糟糕,難道還能比當初董卓的時代更糟糕?董卓完全不把天子和百官放在眼裡,袁常和曹『操』明面上還把他當成天子,就衝這一點,比之董卓好了無數倍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只是,劉協打算放棄了,董承卻是還打算努力一番。即便遷都幽州真的成了定局,也不能讓袁常太過輕鬆。

因此,董承便出列,說道:“陛下,臣以為遷都幽州,確實可以更加及時的應對北方異族的情況。但是,中原腹地的情況也不能因此而鬆懈。即便天子仁德,也不乏有些不軌之徒,若是朝堂遠離百姓,又能如何及時的應對這些情況?故而,幽州牧,本官以為要遷都幽州,這個問題不得不解決。否則,天下的百姓皆是陛下的子民,若是因為北方几個州的百姓而放棄其他各州的百姓,對於其他州的百姓來說,豈不是不太公平?”

“國舅所言甚是,這一點確實我的疏忽。”

袁常平淡的回應了一句,似乎也認可了董承的話。劉協聽了眼睛一亮,如此一來,遷都似乎又有轉圜的地步了?不過,吸取了之前的經驗,劉協並沒有立即跳出來跟風,保持淡定的姿態,只是目光掃了一眼袁常,意思是說這個問題交給袁常來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