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七三章 突生變故(第1/2頁)
章節報錯
“主公,且看地圖!”
陳登手指向案桌上的地圖,朗聲說道:“徐州地處青州、兗州、豫州和揚州四州中心,如今揚州袁術稱帝暫且不論。北方袁常、袁紹和曹操交戰,無論是哪一方勝利,北方自是平定,如今豫州雖是無主之地,一旦袁常他們三方交戰結束,豫州必然落入他們手中。到時,主公的徐州自是他們首要攻下的地方,而徐州並無天險可用,一旦陷入戰爭的泥潭,無論勝敗,於主公而言都不是什麼好事。故而,如今唯有趁著袁常他們三方交戰之時,一鼓作氣拿下揚州,以揚州為跳板,繼而南下佔據江東之地,西進荊州,以荊州和揚州兩地精兵,自是無所畏懼。此外,荊州、江東之地百姓擅水,一旦開戰,主公自是可派遣水軍從海上進發,威懾青州、冀州等北方重鎮,主公又何懼敵方兵峰?”
陳登的能力自是無法與臥龍諸葛亮相提並論,故而,陳登只能看得出佔據江東、荊州的好處,卻提不出佔據益州的建議。
“元龍此言甚善!”
對於陳登的提議,劉備自是相當滿意。不過,猶豫了片刻,他開口說道:“只是,荊州乃是漢室宗親劉景升轄地,吾又如何忍心奪取其基業。”
投靠劉備已經有不短的日子,陳登自然明白劉備的心思。劉備是個有野心的人,或許沒有高祖劉邦、武帝劉徹那樣的雄心壯志,但是,至少有光武帝劉秀的志向,嘴上說劉表是漢室宗親不忍心奪取他的基業,實則自是因為劉備是靠著名聲起家,若是無故奪取劉表的地盤,那他從前辛苦建立的名望想來就不保了。在劉備的心中,地盤和士兵可以沒有,但是,名聲卻是不能沒有,說起來,劉備和袁紹二人有些相似,都是很在乎自己的名聲。
因此,陳登明白劉備的心思也沒有強求,思索了片刻,眼睛一亮,道:“主公,若是無端奪取劉景升基業自是不妥,然則,若是劉景升出兵相助叛逆,主公自是無需擔憂,自可名正言順的出師。”
“這…”
劉備臉上掛著猶豫之色,心中卻是一動。袁術若是不敵劉備,說不得會向荊州劉表求援,以袁術的為人這種事自然是可能做得出來。歷史上,袁術極度看不起袁紹,最後被打的哭爹喊娘之後,還不是向袁紹求援,並且表示願意把自己的帝位讓給袁紹。如今,袁紹和袁常、曹操開戰,自然無瑕救援袁術,那麼,袁術只有向荊州劉表求援這麼一個辦法了。
劉備畢竟還是要點臉的,不能這麼幹脆的答應,不然豈不是告訴大家他有圖謀劉表家業的念頭,雖說有見識的人都心知肚明,但是,劉備還是要保留這塊牌坊。
“荊州之事暫且不論,如今當務之急是討伐叛逆袁術…”
說著,劉備臉色一正,肅然道:“眾將聽令,本州牧任命陳登為我徐州軍師,軍師之令便是吾之令,但有不從者,軍法從事!軍師總理三軍,整頓兵馬,囤積糧草,擇日出兵,討伐袁術,此戰只許勝不許敗!”
“只許勝不許敗!”
“喏!”
看著下方情緒激昂的眾人,劉備心中也是躊躇滿志,似乎看到了自己一統天下,榮登寶座的前景!
…
易縣,秦始皇一統天下之時所立,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時間。易縣作為邊塞的一座城鎮,自是頗為繁榮,不過,自桓靈之後,天下亂世顯現,北方異族不斷襲擾邊境,原先作為邊境貿易往來的易縣,如今也有些破敗,整個城內人口不過數萬,與原先數十萬的人口相比,可謂是凋零無比。
經過十多日的行軍,趙雲和于禁的兩路兵馬也到達了幽州和幷州交界處的易縣,跨過易縣西面的長城,便是進入幷州的境內。故而,趙雲和于禁便在易縣城外駐紮大軍,修整兩日再出發,一旦進入幷州境內,怕是不會有時間休息了。
幽州和幷州的長城自不是很堅固,秦始皇一統之時,初期的時候幷州還不是秦朝領土,故而修建長城抵禦異族,後期幷州也成為中原領土,自然不需要加固長城。而如幽州、幷州、涼州等與北方交界處的長城,經過漢朝四百年的修繕,其堅固程度自然不可概論。所以,即便幷州有派遣兵馬駐守,趙雲和于禁也不用過於擔心。
“報,啟稟趙司令,雁門郡太守高遠駐紮一萬兵馬於長城之上。”
抵達易縣之時,趙雲便派遣斥候去長城處打探訊息,等安營紮寨完畢之後,探子也將訊息帶了回來。
“好,你且下去休息!”
趙雲打發走斥候之後,便坐回自己的位置上,看向主位的袁常,說道:“委員長,據稱這雁門郡太守高遠乃是高幹族弟,高幹之所以將高遠安排在雁門郡這等苦寒之地,是為了方便與北方異族交易。因此,我幽州等地屢屢遭受北方異族侵擾,幷州之地卻未曾有過這等事情發生。”
“哼!”
袁常冷哼一聲,微怒道:“高幹這等人為了利益,而不惜將我中原禁止之物販賣給北方異族,以致於我中原百姓屢屢遭受北方異族之禍害,這等人自是罪大惡極,不可饒恕。待拿下幷州之後,當徹查此事,但凡發現與北方異族勾結之人,一個也不可放過,如這等漢奸行為,當殺一儆百。”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平日裡,袁常的性子還是很寬仁的,些許罪行他也不是很嚴苛。但是,對於這種出賣民族利益,國家利益的罪行,他是決然不會輕饒。中原之地為何屢屢遭受苦難,說起來正是因為這種人的存在,佔據了很大一部分的原因。
“是!”
在場之人對於袁常的吩咐自是不會違背,況且,他們對於這種行為也是很痛恨,更沒有理由寬恕。
“郭政委,徐政委,加強士兵的精神文明建設就看你們了,此事也不可忽視。”
袁常將目光看向另外二人,自然是郭嘉和徐庶。郭嘉和徐庶二人分別為于禁和趙雲兵馬的政委,同時也負責軍師的職能。作為一名在紅旗下成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袁常可是很明白政委所發揮的作用,可以說,在那一場場與倭國人的交戰中,政委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因此,袁常每路大軍都安排了一個政委,原本五路兵馬要五個政委,郭嘉、徐庶、龐統和陳宮四人,作為政委和軍師比較合適。而荀諶和董昭二人的才能主要在執政這一塊,出謀劃策就稍差一些,本想著勉強任命一個,誰知道在大軍出發前,魯肅竟然來投靠了。
沒錯,就是魯肅,被稱為三國老好人,謙謙君子的魯肅。因此,第五個政委兼軍師的職位就直接扔給魯肅了,被安排在太史慈那一路兵馬。作為剛投靠的新人,就能獲得如此重任,魯肅自是感動不已,誓要結草銜環以報。
“是,我等自當遵從委員長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