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零零章 各自商議(第1/2頁)
章節報錯
劉協此言一出,營內眾人臉『色』皆有變化。
雖然劉協話中沒有什麼難聽的詞語,但是,他臉上的表情彷彿在告訴別人,此刻的他是很生氣,很不滿的。
作為忠實的保皇派,董承、伏完等人表情很不好,頗有點怒其不爭的意思。
雖然你劉協是皇帝,這個天下間最高貴的人。然而,那也要看是在什麼時候,如果是在劉邦、劉徹的時候,作為皇帝,權威足夠,你要不滿就不滿,要懟哪個大臣就懟哪個大臣,你高興了,就連太子都能懟。但是,如今是什麼時期,劉協心裡沒點ac數嘛?說難聽點,現如今的皇帝,說起來還不如掌控一州實權的州牧。人家袁常堂堂幽州牧,麾下兵馬無數,跟你劉協一個傀儡皇帝能一樣?只是,劉協話已經說出口,他們雖然內心有無數吐槽的話要說,如今卻也只能給劉協留點面子,最多私底下勸說一番。
至於曹『操』一派的人,則是微帶冷笑,以及不屑。
當然,他們的不屑和冷笑並不是給袁常的,而是對劉協的表情。他們心裡還是有點數的,如今的劉協是無法對袁常做出什麼不利的行為的。否則,他們怕是早就蜂擁而上的給袁常落井下石了。無權無勢的劉協,不值得任何人的尊重。
曹『操』搖搖頭,給劉協打上了一個‘喜怒於行’的標籤。
曹『操』這個人嘛,簡單的評價就是:忠臣不足、反賊不到,算是半桶水的級別。說曹『操』是純粹的忠臣,肯定是不可能的,看他的所作所為怎麼著也達不到忠臣的標準,只能說他對大漢這個朝廷還有絲絲的忠心。或許,開始的時候忠心還是挺多的,只不過是在權勢漸漸膨脹的過程中,這些忠心被慢慢的消磨了,所以,直到曹『操』臨死前,也沒有奪取大漢的基業;當然,說曹『操』是反賊也不盡然,畢竟曹『操』的前半生基本都是在為大漢付出,後期權利大了,才漸漸的飄了。
所以,以致於後來的人們對曹『操』在作為臣子這一方面的評價都不太好。
不過,劉協這種喜怒於行的人,對於曹『操』來說,卻是個不錯的物件,也利於掌控。所以,曹『操』絲毫沒有『插』手的心思。
剩下的自然是袁常的屬下了,有資格拜見皇帝的就徐庶、趙雲、韓恂和張燕四人。徐庶三人的表情都沒有多大變化,倒是張燕,憤怒的就要出來爭辯。
張燕早先是黃巾的將領,後來被袁常折服,投靠到袁常麾下。而且,袁常對他也極其信任,給他足夠的地位和尊重。如今的劉協不過是一個落難的天子,若非袁常和曹『操』的兵馬來解救他,說不定墳頭草都足夠高了,此時竟然還在這裡作威作福。若不是徐庶眼神示意,他早就跳出來了。
徐庶躬身行了一禮,不卑不亢的說道:“啟稟陛下,幽州牧如今在另一條路上,並沒有在此地。”
“這是為何?”
生怕劉協又要起什麼么蛾子,伏完在徐庶話音落下之後,果斷的接過話頭。而劉協似乎也反應過來剛才自己的語氣不好,所以沉默以對,沒有阻止伏完的舉動。
“啟稟陛下,容臣細說。”
徐庶神態如昔,平靜的述說道:“此前在幽州之時,幽州牧和臣等商議過,此番前來迎接陛下,或有兩種可能。其一,陛下順利離開長安,臣等只需在前往洛陽的路上迎接便可;另一種可能,李傕等賊子阻攔,陛下行程未能順利,主公親率一支兵馬往長安而去,直面李傕等賊子,確保陛下安危。”
這番話說的有理有據,而且為劉協考慮的極為周到,讓人挑不出任何的『毛』病。
如果換成一個將領,說不定面對劉協的詢問,搞不好就把順天盟這樣的理由給說出來了,先不說這樣的理由能否讓人相信。單單是這應對之策,將領和高階謀士的差距就很大了。所以,一個高階謀士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了。
當然,徐庶的內心之中還是有些悲哀的。
此前,他對於是要忠心於漢室還是袁常而搖擺不定,若非後來醒悟,怕是還深陷其中。如今,見到劉協之後,更是失望。處於困境之中的天子,在被營救之後的反應竟然是這樣,看來大漢氣數已盡,還真的沒有錯。
“幽州牧真乃忠臣也!”
劉協誇張的稱讚一聲,面不改『色』的說道:“先前未能見到幽州牧,朕心中頗為失望,不成想幽州牧竟是前往長安路上,迎面李傕這些賊子,不枉朕如此掛念於他。待見了幽州牧,朕必不虧待他。”
“陛下隆恩,臣等敬服!”
眾人齊呼,內心之中卻是依然不屑、冷笑。先前表現出憤怒,此刻又想要用話語來彌補,難道不覺得晚了?若是他繼續表現的硬氣一些,說不定還會讓人敬佩一些,如今卻又中途改變態度,只會讓人更加看不起。
或許是營內的氣氛不大對勁,董承出列,道:“陛下,李傕等賊子雖然退去,然而還需防備他們會再次進攻。因此,臣以為當繼續警戒,免得驚擾陛下聖駕。”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愛卿所言甚是,朕于軍事並不瞭解,一切便由諸位安排。”
眾人行了一禮,便各自退去,唯有保皇派的幾人留了下來。伏完、董承這兩個劉協的岳父自然在場,此外,太尉楊彪、司徒趙溫、司空張喜三個三公級的大臣也在。在之前的逃亡之中,不少大臣被殺,如今,有足夠地位與劉協商議的,或許也就這麼幾個了。當然,忠臣還有,不過官職偏低就是了。
伏完作為皇后的父親,率先出列,委婉的說道:“陛下,臣等無能,以致於如今朝廷大權旁落,陛下當慎行慎言。”
“國丈教誨,朕自當謹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