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九章 張遼VS太史慈(第2/2頁)
章節報錯
“兄臺,在下發表看法而已。即使因為太史慈不如張遼將軍帥氣,你又怎能罵人呢,簡直是有辱斯文。”
“斯文你孃的,信不信老子揍的你娘都不認識你。”
好吧,原本應該討論張遼和太史慈武力的問題,卻是演變成討論二人相貌的問題。若是袁常聽到了二人的討論,必定會告訴二人,他們肯定是處女座的騷年。
閒話少說,且說當戰場上的張遼和太史慈二人的氣勢攀升到極致的時候,二人終於催動胯下戰馬跑動起來。
“殺!”
“死來!”
當知道對方實力的時候,任何的試探都是多餘的。只是第一擊,張遼和太史慈便全力發揮,希望能夠奪得開場的優勢。只要第一擊成功建樹,便可在無形之中贏得氣勢,從而將戰鬥引到對自己有利的一面。
“鏗鏘!”
張遼和太史慈的武器都是他們所擅長的,張遼的長戟,太史慈的鑌鐵長槍都是大匠用上等精鐵所打造,都是少有的優良武器。或許比不上呂布的方天畫戟以及趙雲的虎目龍紋吞星槍,跟典韋的雙戟、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卻是一個層次。典韋、關羽、張飛、張遼、太史慈等人的武器都是精鐵打造,且是大匠所造,威力自是驚人。然而,呂布的方天畫戟,還有趙雲的虎目龍紋吞星槍打造的材料除了精鐵之外,還加入了天外隕鐵,更添鋒銳。至於這兩柄武器的製造者卻是無人可知,但是,這兩柄武器的威力,卻沒有人可以否認。
張遼和太史慈二人錯身而過。第一擊的對撞之中,誰也沒能佔據上風。由此可見,二人的實力卻是在伯仲之間。
當然。因為這次是比試,而非真正的戰鬥。否則,太史慈若是可以用箭,張遼必定吃不了好。面對太史慈的一弓四箭的箭技,張遼少不得要疲於應付,若是在此之時太史慈迎上,張遼肯定會陷入兩難的局面。
拍馬轉身再次迎上。張遼和太史慈二人戟來槍往,戰的是動人心絃。場外圍觀的百姓此刻都被二人的戰鬥深深吸引。至於討論二人誰比較強,已經沒有那個功夫了。況且,孰強孰弱等到戰鬥結束之後就可以知道了,勝利的人。自然是更強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太史子義小心了,某要使用絕技了。若是不敵,早些認輸,免得臉上難看!”
張遼抽身後退,長戟舞動,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而張遼的身子被長戟保護在其中,面對如此滴水不漏的戟法,怕是趙雲想要攻擊到張遼都很難。
“哈哈,張文遠。此話亦是某要說的!”
面對張遼的宣言,太史慈卻是大笑一聲,根本不為所動。挺槍躍馬衝鋒而來。手中長槍連連揮出,每一次的攻擊,都傳來劇烈的“鏗鏘”聲。顯然,太史慈的長槍都擊打在張遼的長戟之上,才造成了如此聲響。
“這是某絕強一擊,亂天戟法!”
卻說張遼這絕強一擊。乃是張遼在幷州之時領悟。張遼有感於天下不平,天地大亂。由此而感悟出亂天戟法。所謂亂天戟法,便是沒有規律,連天地都無法控制。當戟法使出之時,連張遼自己都不知長戟下一次將攻擊到哪個位置,讓人根本無從防備,從而對敵人造成絕殺一擊。當張遼使出這一招亂天戟法之時,圍觀的百姓們只能看到張遼的身邊到處都是長戟的影子,但是,他們都知道,這些影子都是虛幻的,真正的長戟的蹤影,早就不知道跑到哪個方位去了。
然而,面對張遼如此強勢的一招,太史慈卻是神色不變,雙目陡然間睜大,臉色威嚴,好似怒目金剛,要將張遼看透一般。
“好戟法,不過某家的槍法也不弱。張文遠,且見識某家的落雨槍法!”
太史慈的落雨槍法,槍法如其名的意思一樣。太史慈在大雨落下之時,在雨中揮槍,每一次擊出都將細小的雨滴刺破,而且,雨滴落下之時同樣也是沒有規律的,讓人無法捉摸。而太史慈愣是將長槍能夠觸及到的雨滴擊破,由此可以看出太史慈槍法的凌厲和急速。從這一點上來說,太史慈的落雨槍法和張遼的亂天戟法倒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二人的招式都沒有規律,靠著招式的本身進行攻擊,至於到底誰更強,卻是一時之間難以分辨出。
“鏗鏗鏗!”
“鏘鏘鏘!”
圍觀的眾人只能聽到戰場中央武器碰撞的聲音,而兩人武器的影子,卻是絲毫沒有蹤跡。就連二人的身影,似乎都有些模糊,讓人感覺有些不真實了。
“希律律!”
“希律律!”
突然,戰場中央傳來兩道淒厲的哀鳴聲,很顯然,二人胯下的戰馬已經無法承受二人招式的碰撞,正在發出抗議的聲音。而戰馬的哀鳴聲,似乎成為了號令聲,當戰馬哀鳴之時,張遼和太史慈二人同時停手,二人的身子同時倒退,胯下戰馬也跟著倒退。
看上去張遼和太史慈二人同時倒退了五步的距離,然而,若是有眼尖的人可以看出,兩人倒退的距離還是有著差異的。
張遼連人帶馬退了五步,每一步約有一米的距離,這五步則倒退了五米的距離;然而,再仔細觀看太史慈倒退的距離。每一步約在八十公分左右,而五步則是倒退了四米左右的距離。從這一點來看,顯然太史慈的招式更強,所以張遼才會退的更遠。當然,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看出這一點差異,只有少數的人看了出來,這其中自然包括戰場上的張遼和太史慈。按照這樣推論,顯然張遼比太史慈弱了一些。
其實,歷史上也有記載證明,太史慈比張遼強。
在當時曹操和孫權的戰鬥之中,太史慈和張遼就單挑過。兩人戰了八十回合,卻是不分勝負,從這裡看似乎二人的水平一樣。然而,接下去還說了一句,太史慈見背後有人墮馬,掃開張遼,便往本陣奔回。在如此戰場之上,還敢把目光望向別處,若不是戰力別對方強一些,又豈能做到?而且當時李典、樂進已經快要抓住孫權了,按理來說這種時候,張遼肯定要阻止太史慈回援,讓樂進和李典拿下孫權。可是,太史慈棄卻張遼往本陣便會,說的好像是家常便飯一般。顯然,不是張遼不想攔住太史慈,而是張遼攔不住。當時也沒有記載說明太史慈的戰馬是良駒,而太史慈還能如此輕鬆的擺脫張遼回援孫權,由此可見,太史慈是比張遼還強的存在。
“太史子義果然好武藝,某自認不敵。不過,某不會一直認輸,早晚有一日,你我還要再戰一場。”
張遼倒是磊落,最強的招式和對方碰撞,已經顯示自己處於下風。張遼倒也乾脆,當場便認輸了。
“某固所願!”(未完待續)
喜歡三國之四世三公請大家收藏:()三國之四世三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