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常、典韋、于禁、呂布、八健將,五千騎兵,以及呂布的八百陷陣營、一千騎兵和三千步兵,啟程前往鄴城。

袁常、典韋、呂布率領騎兵先回,于禁和八健將在後面率領步兵。

在回去的路上,袁常就已經想過,如果當時他沒有出現的話,袁紹也不會中了公孫瓚決漳河這個計謀。因為,曹操的人馬已經出現在鄴城外,如果當時袁常沒出手,出手的就是曹操的人馬。同時,袁常也見識過了虎豹騎的威力,不得不說,確實是一支強悍的騎兵,難怪能夠在歷史上留名。

四日時間,袁常、典韋和呂布三人就回到南皮,袁常也顧不得休息,當即將所有人喚到府中議事。

到場的文有:郭嘉、蔡邕;武有:趙雲、典韋、韓恂、呂布、葉孤城、西門吹雪、陸小鳳、花滿樓和司空摘星;大匠:馬鈞、歐南寶。

論人才,袁常麾下已經算是濟濟一堂了。當然,呂布不是袁常的下屬,只能算是聯合。

“各位,我有一個好訊息,同時也是一個壞訊息告訴大家。從今往後,渤海郡將不受冀州管轄,我們將不用再聽命於渤海郡的任命。當然,往後如果渤海郡有戰事,冀州也不會給我們任何幫助,一切都得靠我們自己。渤海郡的獨立自主,是一個機遇,同時也是一個挑戰。這就要靠我們大家同心協力,共同努力發展。渤海郡是迎刃而上,還是在發展中滅亡,就看大家的付出。希望我們能走出困境,創造一個輝煌的歷史,不枉我們這短暫的百年人生!”

袁常慷慨激昂的說了一通,感覺自我良好,若是放到前世的政府,那也是一個極好的領導。可惜,他的話才說完,卻是看到眾人沒有絲毫反應,好似聽不懂袁常的話。

似乎看到袁常鬱悶的表情,還是趙雲善解人意,解釋到:“主公,軍師在之前已經告訴我們會有這樣的局面,所以,我們已經有心理準備了。”

袁常這才明白眾人為何沒有那麼大的反應,所以,幽怨的瞟了郭嘉一眼。

“咳咳!”

郭嘉受不了袁常的眼神,連忙站出來說道:“主公,屬下已經預料到這種局面。故此,已經做出一些準備。經過之前一戰,我們與公孫瓚已經結仇,雖然公孫瓚的目標是冀州,我們卻是不得不防。故此,屬下讓趙郡尉在渤海郡內募兵。渤海郡轄下十九縣,除卻治所南皮,每縣預定募兵三千人,南皮縣徵兵一萬人。”

“哈哈,軍師做事我放心。”

見到袁常的臉色變回來,郭嘉這才鬆了一口氣,以後還是不要搶主公的臺詞,不然又要被記掛了,幸好郭嘉早有準備。

“趙郡尉,如今募兵的情況如何。”

趙雲拱手行禮,臉色不是很好看,皺眉說道:“主公,冀州的向來不缺糧,因此,極少有百姓會去當兵從而減少家中負擔。因此,據下面報上來的訊息,徵兵的情況不是很好,每個縣連一半的條件都沒有完成。南皮還好,因為之前與公孫瓚一戰的原因,倒也有六千人報名,再過些日子,也就能滿足一萬人了。”

這個時代的百姓之所以當兵,都是為了能活命,不像前世什麼義父、責任的。如果家中糧食少,家裡男子多的話,就會有人去當兵來減少家中負擔。但是,像冀州、徐州、荊州這樣的糧食富庶的地方,百姓基本不缺糧。而兗州、幷州、揚州等地則因為地理位置原因,農作物並不是那麼好栽種,產糧很糟糕,大部分的百姓都願意當兵。就如三國之中,每次袁術出征都是十萬的帶兵,就是因為揚州人口多,且徵兵容易,所以袁術才有那麼多計程車兵。幽州乃是苦寒之地,大米難以種活,而容易種活的玉米、土豆也還沒流傳進來。所以,幽州同樣不缺兵。

袁常聽了趙雲的彙報,也皺起眉頭。這年頭徵兵,強徵也不是不行,但是,那樣會引起百姓的不滿,民心若是失去,再想得到就很難。就像劉備,在開始的時候,雖然一直戰敗,但是他一直在收買人心,每到一個地方,都有百姓願意加入他的隊伍。就如他離開新野的時候,十幾萬新野百姓願意離開故土,跟著劉備去新的地方生活。

收買百姓袁常也會做,但是,那樣所花的時間太長,像劉備,到了五十幾歲才稱帝,作為一名穿越者,若是混得跟劉備一樣糟糕,都可以買塊豆腐撞死了。

想到這,袁常望向郭嘉道:“軍師,如今渤海郡的賦稅如何?”

郭嘉對於渤海郡的情況,早就瞭解了十之七八,自是信手拈來,直接說道:“主公,渤海郡的賦稅是十五稅二。”

漢初的時候,劉邦定下十五稅一的政策,也就是說十五斤米就要上繳一斤作為賦稅。而到了文景之時,更是寬鬆,改為三十稅一。如此低的賦稅,百姓們種田自然是幹勁十足,種的多,上繳的少,百姓自己的就多,因此,也鑄就了“文景之治”的昌盛。然而,到了漢武帝之時,由於長期對匈奴用兵,國庫開始空虛,漢武帝又改為十五稅一的政策,若非漢武帝后期劉徹自知窮兵黷武,及時改過,估計又是一次農民起義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到了後期,大部分的田地都到了世家大族的手中,他們當然希望賦稅越低越好,他們就能賺的更多。

而王莽篡漢,劉秀光武中興之後,國庫空虛,劉秀將賦稅改為十稅一,這還了得。要知道,田地大部分在世家大族手中,他們怎麼可能忍受這麼高的賦稅。因此,聯合給劉秀施壓,劉秀能夠建立東漢政權,靠的就是這些世家大族,劉秀不得不改回三十稅一的政策。

等到了東漢末,桓、靈二帝之時,政局動盪,外戚專權,宦官專權,再加上對西羌持續數十年的戰爭,花費巨大,徭役兵役繁重,朝廷不得不提高賦稅,將之提升到十五稅一。然而,國庫還是得不到補充,因此,繼續提升賦稅,改為十五稅二。可以說,各種矛盾的出現,加之賦稅的提高,黃巾起義是必然的結果。當然,有的官員為了討好朝廷,將地方的賦稅提高到十稅二三,或者十稅五的情況都有。這樣高的賦稅,百姓如何能夠生存下去?

渤海郡的賦稅是十五稅二,冀州糧食種的多,百姓倒也不會不滿。

袁常聽了郭嘉的話之後,想了想,直接說道:“軍師,將十五稅二改為三十稅一。這個訊息要宣傳到每一個百姓手中,不能讓地方官員隱瞞,一經發現,立斬無赦。”

“主公,俺就不明白了,這樣百姓不是更不願意當兵了?”

典韋摸著腦袋,很是疑惑的問到。當然,在場的除了郭嘉之外,大多數人都不是很明白,蔡邕,也是似懂非懂,明白一點,卻不是完全明白。

袁常也沒有隱瞞,很乾脆的解釋到:“百姓都是一群純樸的人群,誰對他們不好,他們或許過一段時間就忘了。但是,誰對他們好,他們會記得一輩子,百姓們的要求不多,貪而不知足的反而是大部分的官員。如今他們的賦稅是十五稅二,給他們降低賦稅,改成三十稅一,他們就會覺得本太守是好人,更願意讓家中的男兒參軍入伍,報答本太守的恩情。雖然說有些利用了百姓們的善良,但是,卻不得不如此做法。若是渤海郡失去,成為其他勢力的領地,百姓也不會有如此低的賦稅。簡單的說,我們雙方是互惠互利。”

眾人聞言恍然,這一點蔡邕自然是明白,不過,袁常這樣做法顯然還有其他道理。

果然,只聽袁常繼續說道:“還有一點,當大家都在為生活而忙碌的時候,肯定不會有其他念頭,命都保不住,更何談其他?但是,當他們能夠吃得飽、穿得暖,就開始有更多的想法了。例如商人,他們賺的錢很多了,可以用錢去買官,當個小官,或者花錢給自己的子孫學習,將來出仕,也能光宗耀祖。百姓們也一樣,家裡已經有那麼多的糧食,不再為糧食擔憂,也就不需要更多的人力。那麼,他們還會願意自己家中男兒一輩子種田嗎?顯然不願意,他們這個年紀去讀書很難,所以,他們就會讓自己家中男兒去當兵,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當個將軍,也能光宗耀祖。基於以上的原因,只要賦稅降低,應徵入伍的壯丁肯定會更多。”

聽了袁常如此詳細的解釋,眾人頓時茅塞頓開,原來是這樣的原因。蔡邕也是心中感嘆,袁常的年紀不過十六,卻能想到這麼多,果然是後生可畏。

只見郭嘉站出來,一本正經的說道:“主公如此仁義,福澤百姓,此令就由主公親自書寫,將之傳佈渤海十九縣,讓渤海的百姓知道主公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