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六章 危急時刻(第1/2頁)
章節報錯
“什麼事?”
袁紹皺起眉頭,略略有些不滿的問到。他早就吩咐過,每次在他和文武商議的時候不要來打擾,除非有大事。既然士兵來打擾他們,顯然是有事,不過,看士兵的神情,又不是很慌張,卻又不是什麼大事。所以,袁紹才會有些不滿。
“刺史大人,公孫瓚派士兵在城外挖掘壕溝、土塹。辛司馬覺得公孫瓚此行有異,故此派遣小人前來通知刺史大人。”
辛司馬,便是辛毗,為袁紹麾下行軍司馬。
辛毗乃是辛評之弟,二人皆是潁川出身,與郭圖乃是同鄉。早先的時候辛評和郭圖都是前冀州刺史韓馥的麾下,後來韓馥將冀州讓給袁紹,辛評也就效力於袁紹。相對於整個冀州的屬官,大部分的人其實並不是很抗拒袁紹。韓馥是自己把冀州讓給袁紹,並非是袁紹強行奪取,最多也就是袁紹用了點計謀。而韓馥自己也怕事,才會把冀州讓出來。因此,除卻少部分人,大部分的人都願意效力袁紹。
當初諸侯討董,董卓火燒洛陽,退守長安,等到諸侯聯軍解散之後,董卓的麾下又開始大肆殺掠,潁川這個人才輩出的搖籃也沒有躲過災難。不過,其中一些大家族,如荀氏、陳氏、還有辛評的辛氏等大家族都很明智的從潁川遷走。
其中荀氏、辛氏二個家族避難冀州,陳氏、盧氏等家族避難其他地方,有徐州、荊州不等。而辛評的族人避難到冀州,自然被袁紹看重,辛評的家族雖然比不上荀氏、陳氏這樣的大家族,卻也不差,辛評自是被袁紹重用。而且,辛評之弟辛毗少有才名,當初宦官掌權的時候,便徵兆辛毗入朝,卻被辛毗拒絕了,可見辛毗的名聲。
辛氏這樣的外來家族來到冀州,自然被冀州本地家族給抵制。例如逢紀的家族、審配的家族等等,也正是因為如此,辛評和郭圖交好,二人皆是潁川出身,互為犄重,倒也讓兩人的家族能夠在冀州安定下來。
逢紀的家族並不是很強大,如果按等級來算,逢紀的家族算三流家族,審配的家族算二流。而辛評和郭圖雙方,辛評的辛氏是二流家族,郭圖的郭氏是三流家族。大家的實力倒也相當,而且都在袁紹麾下任職,也沒有鬧的太嚴重。還有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冀州本土一流的家族對於其他地域的家族沒有太大的抵制念頭,因為他們覺得沒有必要。像逢紀、審配他們的家族之所以會抵制外來的家族,是害怕他們的地位得不到保障。
如何來評定家族的等級,自然是看他們家族子弟為官的級別,還有祖上曾經擔任的官位。例如袁家,四世三公何等榮耀,在如今自然是頂級家族,袁紹的父親袁逢門生故吏何其多,袁家稱為頂級家族,無人敢反駁;還有南陽劉家,乃是如今朝廷的故鄉,劉家發展的也極為強大,之所以沒有袁家出名,是因為他們不能出名。如今天子還在,劉家要是想出名,說不定被人載個不軌的帽子。很多世家大族能夠延續,就是因為他們夠低調,不出仕為官也沒什麼,也沒有人敢小覷他們。
冀州本土的家族就這麼多,大家慢慢發展總能成為一流家族,或者還有機會成為頂級家族。因此,能否成為一流家族,自然是看他們在冀州的掌控能力。倘若長史、主薄等職位都是一個家族的人,無疑這個家族即使是三流的家族,也能立馬被人當做一流家族來看待。就跟陳群的陳家一樣,就僅僅三代的發展,已經稱得上頂級家族了。
如今潁川的世家大族來到冀州發展,荀氏這樣的大家族就算了,他們走到哪都是極為吃香,沒人會去抵制他們。然而,郭家、辛家他們跟荀氏不能比,自然成為打壓的物件。然而,袁紹卻沒能讓冀州本土的家族如願,郭家、辛家的優秀子弟,依然還是在冀州任官,將原本屬於冀州本土家族的位置給佔了,這樣使得冀州本土的家族更加的不滿,雙方形成的派系鬥爭也由此可見。
“去城頭上看看!”
袁紹得知是辛毗派來的,也不再繼續討論,大家說來說去,都沒能統一意見,讓袁紹也心煩。既然如此,還不如去看看公孫瓚他們的行動,從而判斷對方是否有圖謀,再做出決定。
片刻之後,袁紹和麾下文武就聚集到城頭上,看著下方公孫瓚計程車兵在挖掘壕溝和土塹。
“主公,這壕溝、土塹深不過一尺有餘,如何能淹我鄴城,此必是公孫瓚誘敵之計。屬下以為,主公可守城內,任他公孫瓚如何行動,我等自不必理會。待公孫瓚糧盡,自是退去,主公尚可儲存兵力。”
逢紀一看,頓時嘲諷起來,就這樣的壕溝、土塹想要淹了鄴城,或許再等百八十年也做不到。因此,逢紀繼續堅持自己的意見。
郭圖也不示弱,立馬說道:“主公,或許此乃是公孫瓚故意為之,令我等疏忽大意。前幾日公孫瓚可挖掘地道,倘若士兵發現,公孫瓚士兵早已突入城內。如今,公孫瓚豈會做這無用功?屬下以為,公孫瓚在地上派遣少數人挖掘壕溝、土塹,另外派遣更多計程車兵挖掘地道,一旦漳河水積蓄足夠,打通地道和壕溝、土塹,鄴城必然被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主公,屬下以為公則所言在理。”
說話之人乃是辛評,跟郭圖都是潁川一系,兩個家族聯合對抗冀州本土家族,一榮則榮,一損則損,辛評當然會支援郭圖。至於逢紀記恨的眼神,辛評豈會在乎。
袁紹有些遲疑,不知該如何決斷。論玩弄權術,控制屬下之間的平衡,出身於袁家的袁紹自然是得心應手,就如他的麾下之間鬥爭,袁紹都清楚。但是,袁紹沒有去阻止,只有讓他們去鬥爭,在鬥爭中發展,變得更加優秀,才能讓袁紹發展的更快。袁紹的能力,便是御下之道。所以,袁紹的麾下之間有鬥爭,卻也不會明目張膽的陷害,否則,袁紹早就出手懲罰。
然而,袁紹有御下之道,其餘謀略和軍事才能就差了一大截。再加上他猶疑的性格,更是難以做出決定。
倘若是曹操在這裡,估計早就做出決定了。
許攸跟了袁紹這麼久,自然知道袁紹的性格。眼珠子轉了一圈,當即便有了主意,上前道:“主公,元圖和公則二人所言皆有道理。然則,公孫瓚如此行為,我們卻是不能不管。既然如此,可派遣一隊軍士出城掩殺,並且查明公孫瓚是否令人在地底挖掘地道。”
“子遠所言甚是,便依子遠所言!”
見許攸都這麼說了,袁紹於是點頭同意,其他人自然沒有意見。反正不管有事沒事,跟他們都不會有關係,最多算他們不作為。郭圖的提議,有辛評支援;而逢紀的提議,卻是沒有人同意,審配跟逢紀不合,二人的家族一直都處於鬥爭之中,雖然抵制潁川前來的家族,卻也沒有聯合。其他冀州本土家族出身的子弟,見到他們斗的如此激烈,心中更是高興。最好郭圖和逢紀兩敗俱傷,讓其他人左手漁翁之利。
既然做出決定了,袁紹便讓顏良、文丑各領五千人,出城試探。
城外正在挖壕溝、土塹的公孫瓚士兵見到鄴城城門大開,袁紹計程車兵出擊,立馬開始奔逃。隨後,文丑和顏良下令士卒開始查探,地底下是否有地道挖掘。不過,查探了半天,卻是沒有發現有地道的跡象。顏良和文丑繼續推進,一直探查到距離鄴城三里外,還是沒有絲毫有地道的跡象。
“轟隆隆…”
正當顏良、文丑還要推進之時,卻是傳來一陣陣山呼海嘯之聲,聽這動靜,便知道是有大隊騎兵行動的陣勢。
“不好,是白馬義從,立即撤退!”
顏良和文丑二人又豈會不知白馬義從的威名,他們雖然有六千人,但是被白馬義從這樣的騎兵衝鋒攻擊,即使白馬義從只有二千人,他們這六千人也擋不住。顏良和文丑雖然高傲,卻也還有自知之明,當下便下令撤退。若是再慢一點,估計這六千人就要交代在這裡。
顏良、文丑二人下完令,果斷的翻身上馬,向著鄴城奔去。而其他計程車兵,有騎馬的也上馬奔逃,沒騎馬的撒開腳丫子奔逃。白馬義從的威名,都是從戰場殺戮得來的,誰也不會去質疑。
雖然只有短短的三里距離,對於沒有騎馬的袁紹士兵而言,卻是一段噩夢般的距離。運氣好的,還能跑回城內,而一些士兵才跑了一段距離,就已經是氣喘吁吁,結果被趕上的白馬義從給擊殺了。最後,白馬義從追到鄴城三百米處之時,就已經停下,城上的弓箭手早已是整裝待發。白馬義從雖然是精銳,也不會當成靶子去讓人家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