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他一直垂頭,心情沉重著。

卻是未注意到皇帝此時鬆了口氣的神情。

也未注意到,朝上諸位皇子之間的神情變化,以及眼角餘光間飄著的算計。

君千珩沒死。

不但沒死,還打了勝仗,迫使滄瀾送來了和解書。

兩個大國的交鋒,最後能得到主動權,讓對方先服了軟。

此等大功,讓皇帝內心激動不已,讓各位皇子看向四皇子的目光,都複雜難明。

這裡頭有多少憤恨,多少嫉妒,多少仇恨值,還有多少想要給他挖坑的心思?

大概只有幾位皇子心裡才有數了。

皇帝身邊的宸公公得了示意,親自下來接了和解書。

檢查無誤後,這才呈到了皇帝的手中。

皇帝展開檢視,眼眸先是一閃。

因為這和解書上,重君千珩而輕視他這一國之君的言論,心中有些生氣。

但他氣的並非像滄瀾所想,是氣君千珩功高蓋主。

而是氣滄瀾的挑撥離間玩得太過明顯。

皇帝自詡明君,怎會在君千珩才贏了勝仗之時,便因敵國的言語挑唆,就記恨自家的有功之臣呢?

尤其那個有功之臣是君千珩,他便更加不會記恨了。

他開心還來不及呢。

故而,看完了和解書之後,皇帝只是將和解書往龍案上一摔,說了句“豈有此理。”

他這不甚明確的態度,搞得朝臣們全都一頭霧水。

皇帝也不曾繼續多說,而是直接下了朝。

這就讓眾臣更是一頭霧水了。

這是什麼意思?

和解書有問題?

皇帝不想和解?

不想和解怎麼辦?

讓君將軍繼續攻打滄瀾?

可變成如今已然損失慘重,再次調集人手和軍需,可都是勞民傷財的大事。

國庫如今並不豐盈。

今上若是真的鐵了心要強硬一回,他們是該反對呢?

還是反對呢?

還是反對呢?

而眾皇子們的想法就更多了。

三皇子和四皇子還是心思想到了一處,便是聯合滄瀾弄死君千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