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人家村裡的知青弄來打米機,他想要打米機;看到另一個村裡的知青幫忙找關系買到了拖拉機,他想要;再看到還有知青帶著大家搞農作坊,他更想要……

因為這些都是一些厲害的知青做的,於是他就天天的想著,希望自己的村裡能來知青,到時候把這些東西都弄到手。

殊不知,這就是少數個別現象,被樹為典型,然後被報紙大肆宣傳和歌頌,讓更多的知青下鄉,也是為了讓老百姓接受知青。

但是更多的知青,更是碌碌無為,最後和鄉下人也沒什麼兩樣了。

要說餘大軍為什麼這麼有信心,還是因為隔壁村就有一個知青幫村裡搞到了拖拉機,還沒佔用公社的名額,這可不得眼饞嗎?

要知道,公社的名額很少,就算是排隊,餘家村就不一定排得上號兒,更不用說,還需要很多的錢。

那個村,可是貸款買的。這對他們這些村子來說,完全是不可能的。

小小在想事情的事情,餘大軍也在想辦養雞場的事情。

“嬸兒,真的行嗎?要是雞生病了怎麼辦?”餘大軍問道。

小小:“你不要什麼事情都問我,你完全可以先去問問你桂花嬸兒,然後在村裡找其他的人都問問。

要是能行,你還得找獸醫,還有相關的單位去了解這些事情。

就算是最後都成功了,你還要想想怎麼把雞賣出去,賣給誰?”

餘大軍蔫了,他一直想著作為大隊長,要幫大家提高生活水平,給村裡創收或者搞到拖拉機,讓大家過上好日子。

小小看著人鼓勵道:“你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不要把希望放在知青身上。你不能只看到小部分的人,你看看大部分的知青,有什麼作為?”

餘大軍走的時候人都還有些恍惚,其實他人比較年輕,和餘大山他們的年齡也差不多。

村裡的村長年齡大了,基本已經不管事兒了,不過是作為定海神針的作用。大隊長年齡小,村裡的人都比較潑辣,壓不住。

而一直豎著耳朵聽兩人說話的人,都給小小豎起了大拇指。

他們開始在大隊長的勸說下,還是對這些知青有期待的。可是見面的第一眼,看著那些知青一副看不起大家,嫌棄得不行的樣子,他們就完全沒好感了。

不說這些人是不是真的有本事兒,能不能真的給村裡帶來好處,就是這態度,他們都抱什麼希望了。

反正他們這麼多年都過來了,最艱難的時候都過去了,現在吃穿雖然說不上好,但是還算過得去。也沒有戰爭,不用經常東躲西藏,不用擔心家裡的糧食被搶,更不擔心會餓死,日子還有什麼過不去的呢?

你說要吃好穿好,和城裡人一樣過好日子?

抱歉,他們雖然想過,但是他們也沒過過那樣的好日子,不知道那樣的好日子是什麼樣子的,自然也沒那麼期待。

大家更多的,是覺得城裡都是工人,現在的工人地位很高,為國家做貢獻,是一種榮耀。剩下的,才是對他們的有錢有票,想買什麼買什麼的羨慕和嚮往。

這還是大家不知道城裡人的實際情況,要是知道她們一家十幾口人擠在筒子樓,估計就沒那麼羨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