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約莫小半個時辰的時間,李瑁搞清楚了所謂武道品級的劃分。

佛道俗各有各的說法。

但萬變不離其宗。

品級,或者說實力,都跟隱穴和隱脈掛鉤。

在李白提到的下境之中,佛道俗三家都喜歡這麼說,因為容易理解。

下境一共九品,對應二十八處隱穴和三條隱脈,三條隱脈全部打通,即為九品。

其中一品到三品,需得開啟七處隱穴,貫穿一條隱脈,這便算是高手了,在某個方面能遠超常人。

從四品開始,一直到九品,二十八處隱穴全部開啟,再多兩條隱脈。

而再往上,則需要將者三條隱脈融會貫通,匯成一條新脈,在體內形成一個新的迴圈,即為宗師。

說起來容易,但對眾多習武之人來說,每進一步,都不容易,尤其是在貫穿隱脈這一點上,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尤其是在到達九品之後,要將三條隱脈匯成一條,難於登天。

這就好比是對自己的身體進行一次徹底的改造,創出一個全新的天地。

所以宗師之成,非常人不可得。

不僅僅需要極大的毅力和過人的天賦,運氣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因人各有異,一路修煉下來,誰也不知道自己下一個被打通的隱穴會在哪裡,而隱穴不同,隱脈自然也就不同。

故此,在到達一定境界之後,下一步該怎麼走,便沒有人能再給你什麼建議,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摸索。

很多人便是倒在這試錯的道路之上。

強如佛道兩門,積澱了上千年的經驗,也只能做到讓門下弟子在八品境前有所參考,規避掉許多風險。

但這也足夠讓佛道兩門把持武修之路了。

近百年來,幾乎所有四品以上的高手都出自佛道兩門。

即便不是兩門弟子,其背後也都會有兩門的影子。

不誇張的說,要想安安穩穩的抵達八品境,最好的方法便是投入佛道兩門其中之一的懷抱。

如若不然,那等待著你的,必然是一次又一次的冒險,而且完全沒有犯錯的餘地。

只要錯一次,輕則前功盡棄,成為廢人,重則一命嗚呼,灰飛煙滅。

然而神龍年間那一場大戰,雙方死傷慘重,大量本有希望更進一步的弟子都在那一戰中身死道消,對武道修煉更是一次嚴重的打擊。

以至數十年間,佛道兩門竟無一人攀上九品高峰,遑論更進一步,邁入宗師。

這些都是李白告訴李瑁的,說完之後,他便離開大營,奔綿州而去。

但李瑁卻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從李白的講述中,他感受到了一股莫名的壓力,這壓力是未知的,是強大的,是令人窒息的。

就跟第一次聽到神龍之約後的感覺一樣。

在自己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有一隻巨大的手緊緊的捏住了佛道兩門甚至是整個天下。

宗師之上,不存俗世,會不會就是因為這隻大手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