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怎麼可能沒有光環(第1/3頁)
章節報錯
李瑁也是被逼急了才想出這麼個法子來。
確實很冒險。
但又有一定的操作空間。
前提條件是,韋昭訓帶來這三千羽林足夠可靠。
而且若是成功了,絕對堪稱經典戰例。
對自己的聲望也是一個大大的加持。
將三千人化整為零,捨棄甲冑武器,扮做普通百姓,三三兩兩的往外混,然後到事先約定的地點重新集結。
但必須給褚明義營造出三千玉林依舊被死死困在這裡的假象。
這一點倒是不難,只要自己時不時冒個頭,露個面就行。
難點在於如何保證這三千羽林之中不會出現給褚明義通風報信的叛徒,以及怎麼才能讓他們在往外混時不被人認出來。
第一個問題,需要韋昭訓來解決,本來就是他的兵。
他剛才斬釘截鐵的說了,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不管他的自信是從何而來,要執行這個計劃,李瑁都只能選擇相信。
第二個問題,恐怕就要依靠這些羽林衛的個人能力了,或許梅花內衛在劍南道的暗樁能幫上忙。
但指望幾個暗樁有這大的能耐也不現實,畢竟是足足三千人,想想都覺得困難。
總得來說,一旦決定採取這個方案,面臨的風險必然是極大的。
但跟失去李白相比,李瑁覺得這風險值得一冒。
最壞的結果,無非也就是這三千羽林的編制就此消散,但只要不出現叛徒,他們至少不會死。
李白都敢從頭開始,自己為什麼不可以?
更何況,在王琚和李亨實際上已經把控朝堂的那一刻開始,自己跟從零開始也沒什麼太大的區別。
說服韋昭訓和他手下的將官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情。
他們心裡也都清楚,放下武器,脫去甲冑之後,活下去的可能性要遠遠大於留在這裡做困獸之鬥。
說白了,就是當逃兵嘛。
只不過這一次,是壽王主動讓他們逃,而不是他們自己想要逃。
更何況也不是真的一逃了之,出去之後,還要再次集結,捲土重來的。
沒有了這刀心理上的坎兒,韋昭訓和眾將官討論的核心就轉移到了李瑁的這一計劃應該如何執行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保證這三千羽林還能重新集結到一起。
其實只要人還在,武器甲冑什麼的都不是問題。
韋昭訓帶來的這三千人,乃屬左羽林衛一部。
按軍制,分為十營,每營又分作十隊,每隊下轄三火,一火乃是十人,這就是羽林衛的最小作戰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