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金秋,剛剛收完了田裡的稻穀。

百姓們又忙著開始播撒新的種子。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這乃是武侯諸葛的原話。

說的便是益州平原土地肥沃,河渠縱橫,天災亦是不多。

再加上有都江堰這樣舉世聞名的水力工程,自秦漢以降,這裡便是豐產之地。

除了糧食種植,蜀繡、蜀錦、藤藝、竹器、漆器等等手工藝品的發展也是十分迅速,到得此時,早已行銷各地,聞名遐邇。

但是李瑁一路走來,卻並沒有看到百姓的臉上有多少笑意。

這還是在益州城外,若是其他地方,只怕日子會過得更苦。

坐擁沃土,辛勤勞動,但大部分的成果卻都被士紳豪強、貪官汙吏所掠。

這擱誰心裡也不會舒服。

但這些百姓又能怎麼樣呢?

他們只是百姓而已,手中無權,背後無勢,就連身家性命都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爺們一句話就能拿走的事兒,能活著,就很好了。

只要還能活下去,他們便不會反抗,也不敢反抗。

這是千百年來形成的習慣。

但同樣是這一批人,卻又有著“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的大名。

但凡天下大亂,益州必出割據。

誠然有著蜀地易守難攻,四面天險和蜀民民風彪悍,尚武好戰的原因。

但更多的,或許還是因為實在是被壓榨得太厲害了吧?

但真正從益州走出去,最終問鼎天下的,也就只有高祖劉邦一人而已。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四面天塹,道路艱險。

守住容易,但要攻出去,卻是千難萬難。

還真是成也地勢,敗也地勢……

李瑁之前之所以會選擇劍南作為根據地,無非是因為自己本來就領著劍南節度使和益州大都督的官銜。

但真正來到了這片土地上,他才意識到自己做出了一個多麼正確的選擇。

都不用提物產豐富,光是進來難,出去更難這一點,便足以打消掉李隆基大部分的顧慮。

如果自己一開始要的就是隴西道、河南道又或朔方郡那樣的地方,怕是根本就沒有機會離開長安。

到了這裡之後,又發現這裡的百姓根本就不像自己想象之中那樣富足康樂。

與之相反,他們心中的怨氣,只怕是比其大唐其餘各道還要大上許多。

這就給了自己極大的發揮空間。

李瑁的思緒越飛越遠,目光也一直在大片大片的田地上流連梭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