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的計劃很簡單,甚至有些粗暴。

找個人把事情捅到朝堂上去,然後就什麼也不用做了。

甚至都不用他或者李瑁去針對李琰,自然而然就會有人把這件事往他身上去聯想。

有了這樣的聯想之後,就會有人站出來彈劾與李琰親近的官員。

李林甫身為宰相,有官員被彈劾,自然要查,只需稍微認真一些,又怎麼可能查不出一些跟李琰有關的貓膩?

到了那時,李林甫便會以此為契機向玄宗進言,徹底清查眾皇子有無結黨之事。

這些個皇子,但凡是有點兒抱負的,誰的屁股會乾淨?

不是查不出,只是沒人敢查罷了!

唯有李瑁,一睡兩年,就算是想結黨,也沒那個機會和時間,所以反倒是他身上一點兒問題都不會有。

自古天子最忌諱的,便是這結黨二字,尤其是有唐一朝,自太宗首開先河,父子反目,兄弟相殘幾乎已成常態。

故此李隆基對自己的這些兒子,那可都是跟防賊一樣防著的。

要不然前太子也不會那麼容易就丟了性命。

到時候,李林甫只需要把調查結果往李隆基面前那麼一擺,都不用作假,便能起到打擊其他皇子,抬高李瑁地位的作用,順便還能彰顯一下他李林甫的大公無私,忠心耿耿。

不得不說,實在是一著好棋。

但他卻算錯了一點,那就是李瑁其實並不想把打擊面搞得這麼廣。

原因也很簡單,他對那個太子之位沒興趣。

如果意在太子位,那當然是李林甫的計策好,但如果意不在此,那就有些無謂樹敵的味道了。

正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嘛!

不過他也沒有反對李林甫的這個計劃。

其一,眼下還得順著他的意思來,不能讓他對自己生出疑心,免得他在自己和李琦兩邊反覆橫跳。

其二,現在的大唐,各方勢力基本都已穩固,自己要想有所作為,就只能選擇依附,但這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是重新建立起真正能由他完全掌控,如臂使指的一股新勢力。

而且,是能與李隆基分庭抗禮的勢力,比如說,去劍南道搞個國中之國,而且是實力非常強勁那種!

但李林甫這麼一搞,必定弄得朝堂內外烏煙瘴氣,後宮之中波濤洶湧,那樣一來,相對穩固和平衡的局面就可能被打破,局面一旦亂起來,自己的機會也就隨之而來了!

尤其是,李林甫這個在背後搞事的操盤者,還跟自己是“一夥兒”的,只要自己行事小心一些,別讓李林甫發現什麼端倪,就能借他之手為自己創造有利環境。

這就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又或者,扮豬吃老虎!

所以李林甫一走,李瑁就決定立刻開始跟進。

第一步,便是回到壽王府,來一次大清洗,把裡裡外外的人都換成自己人,如此也可避免高力士慫恿李隆基到寧王府找姑娘。

至於李琰,眼下武惠妃還沒死,李隆基應該不至於明目張膽的找自己要楊玉環,所以倒是暫時不用去擔心。

但是,怎麼才能換掉壽王府那幫吃裡扒外的傢伙呢?